經過近幾年的市場培育,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快速增長期。2015年中國汽車行業增速放緩,新能源汽車市場卻逆勢上揚,產銷量均突破30萬輛,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然而,今年前兩個月的產銷量卻出現大跌,這與新能源補貼政策“退坡”、政府清查“騙補”推遲補貼發放等直接相關。
西門子去年5月宣布,已研發出了一款新型電動機。這臺電動機僅重50kg,能提供約260kW的可持續輸出功率。西門子相信,由于這臺電動機的出現,起飛重量高達2噸的大型飛機將能采用混合動力進行飛行。
截止日前到2017年12月底,在此期間購買新能源車特別是插電式混動車型的消費者,仍將享受到國家給予的3萬元財政補貼,但上海市地方補貼政策較此前的3萬元減少至1萬元,補貼總額從6萬元減少到4萬元。對于本來購車成本就較同級別燃油車貴一倍左右的新能源車來說,補貼的降低確實會帶來消費者購車成本的增加。
3月29日,北京汽車在香港發布2015年全年財報,其中新能源汽車以年均復合增長高達247%的成績成為北京汽車2015年最大的業績亮點。
電機電控市場將迎來跨越式發展。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興起,電機電控領域將迎來跨越式發展。按2020年新能源汽車200萬輛目標(商用車占比15%,乘用車占比85%)估算,未來五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系統
隨著互聯網不斷的深入人們的生活,出現在人們生活中的各個層面中,而從互聯網公司的角度,又是如何看待現下國民支柱行業,汽車行業的呢?汽車智能化近年來已經不算陌生, 甚至被炒得很熱。其實在今天,汽車這個行業有三大趨勢非常明顯,而且這三大趨勢不可逆,它對汽車行業將帶來非常深遠和巨大的影響
《指南》在橫向壟斷協議中明確提出,新能源汽車研發與生產過程中的橫向合作協議,可以使競爭者分擔投資風險、提高效率、促進社會公共利益。
近期,格力高調宣布要跨界新能源汽車,早就跨了界的樂視則自信滿滿開始放大招,新能源汽車市場被這些外來者攪動的熱鬧極了。繁花背后,新能源汽車領域到底涌進來多少這樣的攪局者呢?
工信部機動車整車出廠合格證統計,吉姆西2015年共生產3686輛新能源客車和物流車。而吉姆西并非孤例,對比2015年12月單月產量在全年產量占比時發現,超過50%的規模以上企業(年產量1000輛以上)
根據公安部交管局提供的公開數據,20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58.32萬輛,同比增長169.48%,其中純電動車有33.2萬輛,同比增長317.06%。
近日,由中車時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為中國標準動車組量身定做的750A/6500V高性能IGBT(絕緣柵雙極晶體管)模塊,已完成測試驗證與全部地面試驗,不日將替代國外進口產品,裝備到中國標準動車組上。
戴姆勒電動汽車主管哈拉爾德•克勒格爾近日表示,為了開發自有傳動系統和電池技術,奔馳已經投資了5.5億美元,下一代B級Electric Drive電動汽車不會使用特斯拉傳動系統。
通用汽車公司剛剛宣布將收購克魯斯自動化公司,以加快無人駕駛汽車研發工作。克魯斯自動化公司作為一家2013年成立的初創公司,其最初目標是研發自動駕駛改裝套件,將允許現有汽車改裝成無人駕駛汽車,他們甚至在2014年拿出了被稱為RP-1的原型產品,但是這種產品要求用戶具備比較強的動手能力,并且要在車頂上安裝傳感器,并且只支持幾個型號的奧迪汽車。
作為來自汽車界的委員,這幾年李書福的提案總少不了和車有關,而兩會外,熱門的無人駕駛、火爆的新能源車、持續受到關注的互聯網造車,這些話題也都沒少了李書福的身影,會里會外總說車的他是不是已經說得審美疲勞了?
雖然中國裝備制造“價格低,性價比高”,但絕不是說就一定是虧本買賣。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在人力和材料成本上有著天然優勢,再加上中國大規模的高鐵建設攤薄了建設制造成本。英國廣播公司在“中國的高鐵革命”報道中就曾援引數據認為,中國的高鐵建設成本不超過其他國家的2/3。
在這幾天的陜西代表團會議討論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特地指出陜西在工業轉型升級中對國產大飛機C919總裝下線的諸多貢獻。陜西的3D打印、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都為C919成功下線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江淮汽車董事長安進表示,綠色是汽車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時在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方面,國內汽車產業與發達國家至少是在同一時代競爭,有挑戰,也有機會。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里面,再次重點提到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廣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再次走在了全國前列,在汽車工業領域,以廣汽傳祺為代表的廣東汽車企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早已開始。
格力電器公告稱,公司擬發行股份收購一家新能源汽車公司。專家分析,以空調為主業的格力電器,旨在以此豐富自身產業結構,提升上市公司股東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