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中國建材產業面臨行業全面虧損、產能嚴重過剩、環境治理的三重壓力。據了解,今年前三季度,近半數水泥、平板玻璃企業虧損,水泥虧損企業虧損額高達170億元,平板玻璃虧損企業虧損額高達30億元。
對于格力,從不擔心企業沒了宣傳點,因為他們有董明珠。最近,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公開說要造機器人,并表示4年之后,格力全面實現無人化生產。董明珠的前半句又引來業界的一片非議,但后半句董姐(行業人士的稱呼)實則是給出了解釋,格力將要進行智能化生產,用機器代替人工。
作為2016年美國CES展最熱門的新技術和新事物,機器人出現在了20多家公司和團隊的展臺上。海爾的UBot作為首個瞄準智能家庭和智慧生活的智能機器人,還從一個側面提前引爆了海爾正在打造的七大智慧生態圈平臺。
“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需求規模達到109億元,同比增長16%,而2016年機器人需求增速將進一步放緩?!备吖ぎa業研究院副院長羅煥塔在2015高工機器人年會上表示。
智能化的生產方式將人的雙手解放了出來,讓工人可以遠離惡劣的生產環境,從而讓人類從更高的維度去掌控機械,也避免了因為疲勞操作和人為的誤差導致的質量問題,冰冷的機械不知疲憊,這在高精度、重復性的生產中尤其明顯。但是機械可以被磨損,并且這是一個不可逆的結果,雖然通過維護和定期檢查能降低這種可能,但是只要設備故障出現,哪怕誤差很小都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同時如果不能及時發現,任由其繼續生產,那么整個批次的
外媒稱,十年時間內,機器人將接手制造業45%的工作,并削減9萬億美元的勞動力成本,使得當今社會的很大一部分被丟入歷史的垃圾堆。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水平是衡量高端制造業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機器人產業因此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數字化制造技術與移動互聯網之間創新融合步伐的不斷加快,發達國家紛紛作出戰略部署,搶占機器人產業制高點。
盡管當前中國制造的主體還處在工業2.0時期,但仍要看到未來信息化和知識創造的趨勢,并站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制高點看待中國制造業的發展。
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已經逐漸進入我們的生活,家庭里出現了可以自動清掃地板和處理家務的機器人Roomba,醫院里也出現了可以操作手術的機器人醫生,美國的內華達州更是首開先河地批準了無人駕駛汽車掛牌上路。
由于勞動力短缺與人口紅利流失,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仍加速增長。預估2016年中國大陸地區機器人需求量有望達到9.5萬臺。如今,國內工業機器人行業處于產業轉型、升級需求釋放、國家政策紅利凸顯、資本市場助推的機遇疊加期,工業機器人行業孕育重大投資機遇。
日前,中國第一版《中國工業4.0進程報告》對外發布,首次揭示出中國制造業面對產業變革的現狀、挑戰與內在特點。報告顯示,隨著轉型升級進程的持續推進,中國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重視程度有了大幅度提升,超過三分之一的企業偏向于更新生產設施、升級軟件系統來提高企業的智能化水平,應對新常態挑戰。
近年來,隨著國際制造業自動化發展潮流的來臨,國內工業制造業正在加速轉型,對于自動化軟件及硬件設備的需求都居高不下,在這個過程中,工業機器人的市場需求正在強勁上漲,機器人作為現代電子與軟件技術的尖端集合體,對于相關行業的發展,尤其是伺服系統市場促進作用非常明顯。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14日發布“落實《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行動計劃(2015-2018年)”,提出到2018年,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進一步深化,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
長盈精密昨日發布公告稱,公司當天與上海交通大學簽訂《上海交通大學—長盈服務機器人聯合研究中心框架協議》,將共同開發應用與工業、商業和家庭場景的服務機器人及周邊產品,合作開發的項目還將覆蓋應用于VR的穿戴式智能設備等。
去年,格力還將原來的智能裝備制造事業部獨立出來成立格力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并提出要將工業機器人和高檔數控機床作為該公司未來的兩大研究領域來規劃布局。8月,格力首個智能裝備產業園正式落戶武漢市蔡甸區。
記者從河南省工信委日前在洛陽舉辦的“機器人及智能制造技術與產業化應用”高級研修班上獲悉,河南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已突破100家,所生產機器人涉及焊接機器人、移動搬運機器人、巡檢智能機器人、探測機器人、視覺導航專業機器人、康復機器人等。
我國國產機器人市場份額僅占約30%,且主要處于行業低端,高端機器人嚴重依賴進口。專家介紹,我國工業機器人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主要在核心技術與關鍵零部件上。精密減速機、控制器、伺服系統以及高性能驅動器等關鍵零部件大部分依賴進口,成本占到整體生產成本的70%以上。采購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就已高于國外同款機器人整體售價,這讓國內企業很難在國際競爭中勝出。
到2020年,力爭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制修訂500項以上智能制造標準,基本實現基礎共性標準和關鍵技術標準全覆蓋,智能制造標準在企業得到廣泛的應用驗證,在制造業全領域推廣應用,促進我國智能制造水平大幅提升,我國智能制造標準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
中國是目前應用機器人數量最多的國家,但產業發展相對較小、競爭能力較弱。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機電工程與計算機系終身教授武新章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國內機器人行業水平,還處在互聯網行業發展到1995年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