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向高速、高精、重載的方向發展,對設計方法和設計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急需建立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機器人數字化設計開發平臺”,有效地降低工業機器人設計門檻。
首款在中國生產的機器人Racer已開始全球供應使用。機器人真的大踏步地來到我們身邊嗎?這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我國的機器人工業將迎來怎樣的前景?
最近,有幾條新聞頗受職工關注。海爾裁員16000名,工人被裁失業回家,失去飯碗。海爾裁員這事,據說是引進了機器人替代了工人的崗位操作,所以,多余出來的工人只能被裁。這事兒讓工人們感到了職業壓力和生存危機。
據了解,以年均增長率超過40%的速度,中國今年一躍成為全球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最大市場,市場增長率也在全球居首。未來30年,還將保持30%以上的迅猛發展速度。
安倍稱,他計劃將機器人產業的規模擴大3倍,達到產值2.4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463億元)。安倍希望機器人產業可以振興日本經濟,因為自全球經濟衰退之后,日本經濟一直發展緩慢。
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曾在2011年公開表示,富士康將以日產千臺的速度制造30萬臺機器人,用于單調、危險性強的工作,提高公司的自動化水平和生產效率。在設立基地進行研發和生產機器人的同時,希望到2014年裝配100萬臺機械臂,在5到10年內看到首批完全自動化的工廠。
由于國內汽車產量接近飽和,汽車廠家更加注重追求質量和細節上的精益求精,自動化設備不僅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也能提升產品質量。今后將會有更多的汽車廠商采用半自動或自動化的生產線進行檢測和裝配。
醫療與機器人產業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了韓國機器人產業的一個重要特征,在政府、企業和研究部門的通力合作下,韓國的醫療機器人市場正在蓬勃發展。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視察埼玉縣加須市的制造業工廠和東京都內的特別養老院后向記者強調:日本將把機器人作為經濟增長戰略的重要支柱,希望通過發掘機器人的潛能實現日本經濟的增長。
今年6月,東莞市政府通過兩份文件,大力支持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和應用推廣。東莞機器人應用市場如饑似渴,讓嗅覺敏銳的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紛紛向莞集聚。
很多企業將“機器換人”視為降低生產成本的出路。在東莞已經開展“機器換人”的企業中,統計顯示有一半企業表示節省生產人員10%以上,20%的企業節省生產人員30%以上。
“在發達國家中,工業機器人成套設備已成為自動化裝備的主流。國外汽車、電子電器、工程機械等行業已經大量應用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以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
第二次工業革命通過裝備的自動化和標準化實現了機器對人的體力勞動的替代,“機器人革命”則推動了機器對人的腦力勞動的替代,其影響不僅限于工業生產效率的提升,更在于從根本上克服了傳統工業生產方式下產品成本和產品多樣性之間的沖突,從而推動了從線性產品開發流程向并行產品開發流程的轉變,使工業產品性能顯著改善、產品功能極大豐富和產品開發周期大幅縮減。
據介紹,“北京市機器人伺服與控制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后,33所將聯合政府、高校、企業、研究機構等,共同開展智能機器人及伺服控制相關技術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
機器人來了,人力是否完全不值錢了?傳統工人都會被機器人替代嗎?來自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的分析報告認為,中國正在崛起的工業機器人并不會完全取代人力,而是會出現一種“人機融合”的狀態。
“去年以來,通過對機器人的使用和自動化的改造,我們廠房達到了減員增效的目的。人員從最初300多人減少到100多人,而生產效率卻提升了20%。”該廠廠長成海良說。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各種類型的機器人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強悍瘋狂的人工智能機器人不單單只存在于科幻電影里,最具代表性的AGV機器人,正在我國大部分制造型企業應用開來,AGV作為自動化運載移動平臺能幫助人類降低勞動強度提升工作舒適度,同時還能進行進行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按照國家產業目標,到2020年,中國計劃形成較為完善的機器人產業,并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而一位機器人產業公司高管透露,雖然龍頭企業名單未正式公布,但是機器人實際上已經進入了上述名單。
近一兩年,珠三角制造業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呈現井噴,工業機器人在諸多領域被廣泛應用,與此同時,珠三角工業機器人產業開始進入爆發式增長期,珠三角被認為是今后中國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