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球銷售工業機器人16.8萬臺,中國約占全球銷量的五分之一,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的第一大市場。隨著機器人技術提高,成本低、工作質量高、精確度高、節能減排等優勢也將越發明顯,中國機器人市場將在一兩年內超過1萬億元。
核心零部件進口替代將降低機器人成本,預計控制器系統最先國產化突破,減速機也已經開始應用,只有零部件的國產化才能倒逼國外供應商降價,實現機器人本體的成本下降。
2014年6月9日,國家領導人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提道,“機器人革命”有望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個切入點和重要增長點,將影響全球制造業格局,而且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7月25日,在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常務理事會上,美的集團總裁助理王金亮表示,通過“自動化、智能化、少人化”等各種手段減員增效,是美的近年來轉型的重要內容。“到2015年,美的在‘機器人換人’方面的投入將超過10億元?!?/p>
2014年上半年,隨著“微刺激”政策的實施,制造業出現企穩回暖的態勢,兩化深度融合工作持續推進,帶動工業軟件產業整體規模保持快速增長,國產軟件市場份額明顯提升。
工業機器人向高速、高精、重載的方向發展,對設計方法和設計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急需建立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機器人數字化設計開發平臺”,有效地降低工業機器人設計門檻。
首款在中國生產的機器人Racer已開始全球供應使用。機器人真的大踏步地來到我們身邊嗎?這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我國的機器人工業將迎來怎樣的前景?
最近,有幾條新聞頗受職工關注。海爾裁員16000名,工人被裁失業回家,失去飯碗。海爾裁員這事,據說是引進了機器人替代了工人的崗位操作,所以,多余出來的工人只能被裁。這事兒讓工人們感到了職業壓力和生存危機。
據了解,以年均增長率超過40%的速度,中國今年一躍成為全球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最大市場,市場增長率也在全球居首。未來30年,還將保持30%以上的迅猛發展速度。
安倍稱,他計劃將機器人產業的規模擴大3倍,達到產值2.4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463億元)。安倍希望機器人產業可以振興日本經濟,因為自全球經濟衰退之后,日本經濟一直發展緩慢。
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曾在2011年公開表示,富士康將以日產千臺的速度制造30萬臺機器人,用于單調、危險性強的工作,提高公司的自動化水平和生產效率。在設立基地進行研發和生產機器人的同時,希望到2014年裝配100萬臺機械臂,在5到10年內看到首批完全自動化的工廠。
由于國內汽車產量接近飽和,汽車廠家更加注重追求質量和細節上的精益求精,自動化設備不僅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也能提升產品質量。今后將會有更多的汽車廠商采用半自動或自動化的生產線進行檢測和裝配。
醫療與機器人產業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了韓國機器人產業的一個重要特征,在政府、企業和研究部門的通力合作下,韓國的醫療機器人市場正在蓬勃發展。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視察埼玉縣加須市的制造業工廠和東京都內的特別養老院后向記者強調:日本將把機器人作為經濟增長戰略的重要支柱,希望通過發掘機器人的潛能實現日本經濟的增長。
今年6月,東莞市政府通過兩份文件,大力支持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和應用推廣。東莞機器人應用市場如饑似渴,讓嗅覺敏銳的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紛紛向莞集聚。
很多企業將“機器換人”視為降低生產成本的出路。在東莞已經開展“機器換人”的企業中,統計顯示有一半企業表示節省生產人員10%以上,20%的企業節省生產人員30%以上。
“在發達國家中,工業機器人成套設備已成為自動化裝備的主流。國外汽車、電子電器、工程機械等行業已經大量應用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以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
第二次工業革命通過裝備的自動化和標準化實現了機器對人的體力勞動的替代,“機器人革命”則推動了機器對人的腦力勞動的替代,其影響不僅限于工業生產效率的提升,更在于從根本上克服了傳統工業生產方式下產品成本和產品多樣性之間的沖突,從而推動了從線性產品開發流程向并行產品開發流程的轉變,使工業產品性能顯著改善、產品功能極大豐富和產品開發周期大幅縮減。
據介紹,“北京市機器人伺服與控制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后,33所將聯合政府、高校、企業、研究機構等,共同開展智能機器人及伺服控制相關技術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
機器人來了,人力是否完全不值錢了?傳統工人都會被機器人替代嗎?來自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的分析報告認為,中國正在崛起的工業機器人并不會完全取代人力,而是會出現一種“人機融合”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