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和自動化并未造成失業率大幅上升
機器人將要在某些工藝和工種上替代技術工人進行操作,屆時,將會有更多工人失業,這事兒讓工人們感到了職業壓力和生存危機。實際上,工業革命至今的經濟發展已表明,機器和自動化并未造成失業率大幅上升。自動化與就業并不是矛盾的,機器人能把人從簡單枯燥繁復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從而激發他們從事更有創造力的工作。
最近,有幾條新聞頗受職工關注。海爾裁員16000名,工人被裁失業回家,失去飯碗。海爾裁員這事,據說是引進了機器人替代了工人的崗位操作,所以,多余出來的工人只能被裁。這事兒讓工人們感到了職業壓力和生存危機。
另外一條新聞是,中國2013年購買了世界1/5的機器人,中國進口機器人數量已據全球第一。很快,機器人將要在某些工藝和工種上替代技術工人進行操作,屆時,將會有更多工人失業。富士康老總郭臺銘就提出“以機器人實現無人化工廠”的構想,預計到2014年至2015年期間能夠實現每年100萬臺機器人的生產規模,到2016年則計劃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化機器人生產基地,實現產值突破500億元。這消息,讓更多人預感到,科技進步的未來,身為制造業工人的自己,將沒有生存空間。
機器人“上崗”,“下崗”的你去哪兒呢?只要你不等不靠,自強不息,肯定有適合你的崗位。作為新時代的產業工人,我們要善于接受新事物,敢于接受新事物帶來的挑戰。就說機器人吧,它也是人制造的,也需要人去操控,說不定你下崗后去造機器人了、去賣機器人了、去修機器人了、去操控機器人了……這些絕不是異想天開,看看田野里開收割機的人,很多不就是原來拿鐮刀鋤頭的嗎,工廠里開數控機床的人,很多不就是原來車間里的學徒工嗎。
話說回來,機器人代替工人也不是郭臺銘說的那么簡單。他的“無人化工廠”也只是個輪廓性的構想,真正的“無人化工廠”時代還離我們很遠。這是因為,第一,機器人本身在技術方面還不是很完善,全世界也沒有很完善的技術。現在機器人的工作主要是一些比較粗放型的,適用性還有待于提高。相當多的崗位并不能用機器人代替,即使是在電器裝配電子代工領域,也不是所有崗位都可以用機器人代替,還要保留一部分員工。機器人要完全取代人工,在技術上還很難做到,富士康全面布置機器人的宏大計劃肯定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第二,從機器產生以來的歷史來看,機器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一方面,機器人長于按既定規則做事,卻弱于直覺反應、推斷以及復雜溝通和創造等能力,而這些正是人類的強項。另一方面,機器人在替代人工的同時,不斷創造出新的產業和就業崗位,促使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不斷演變。還有,能引進工業機器人的企業生產規模都不會小,只會擴大生產,工人只要通過職業升級,可以操控和管理機器人,飯碗不會被搶走。也就是說,機器人取代大量藍領工作,但同時也創造出機器人設計、生產、安裝、運行、維護等方面的崗位。實際上,工業革命至今的經濟發展已表明,機器和自動化并未造成失業率大幅上升。自動化與就業并不是矛盾的,機器人能把人從簡單枯燥繁復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從而激發他們從事更有創造力的工作。但是,如果裹足不前甚至自暴自棄,任何時期都只會被淘汰。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