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中心正在熱遍化工企業
9月19日,在春城昆明,由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和云天化集團公司合作共建的研究中心成立,該中心全名為鹽礦資源勘查與綜合開發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本著科技成果產業化、運行機制企業化、發展方向市場化的理念,兩家相隔2000多千米、處于不同領域的實體走到了一起。
一周之后的9月26日,中聯煤層氣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北京揭牌,這個由溫家寶總理提議,中聯煤層氣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國地質大學等股東共同出資組建的研究中心,將主要用于研發煤層氣核心技術和對外科技成果轉移。
也是在同一天,國家發改委等5部門發布公告,宣布了第14批共74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的名單,山西三維、湖北興發、宜賓天原、貴州開磷等化工企業的技術中心獲得國家認定。至此,在國家已經認定的499家企業技術中心中,化工企業的技術中心達到71家。
記者發現,這71家不過是一個縮影。到目前為止,幾乎稍有規模的化工企業都在建或將建各類技術中心。與國家級企業中心一樣,在各省認定的省級企業技術中心中,化工企業也占到了相當的比重。
中國的染料被國外企業買去進行深加工后又以高幾倍的價格返銷國內,國產農藥因技術含量低難以進入發達國家,國內相當多的化工產品產能過剩但高檔產品仍大量進口,國內行業龍頭不斷被國外企業以投入高技術的名義吃掉……在國門打開之后,類似的事件不斷刺激著國內化工企業的神經。對技術創新的追求成為國內化工企業最迫切的需要。于是,作為重要載體的技術中心開始在化工企業熱起來。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不少化工企業建設了技術中心,進行相關技術開發和產品研發。較早建立技術中心的都是業內的大企業,如山東魯北集團、上海石化、樂凱集團、雙星集團等。據原國家經貿委資料,早在2000年,國家認定了200多家企業技術中心,其中化工企業就達到34家。近年來,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和對科技創新要求的日益迫切,不少化工企業已經不滿足閉門造車而是呈現出向外發展的趨勢。
目前,云天化已經有了氮肥、磷肥,鹽礦研究中心設立后,將能利用青海鹽湖所的先進技術,開發東南亞地區及老撾的鉀鹽資源,發展鉀肥,從而優化公司的產品結構。同時,中心的設立對企業實現技術創新會有積極的影響。在談到設立研究中心的目的時,云天化集團黨委副書記李維育這樣表示。
像云天化一樣,與科研院所合建研究中心是化工企業采用較多的一種方式。僅2007年,就出現了江蘇三木集團與南京工業大學等高校共建的合成樹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濟源白云公司與河南動物研究所合建的生物農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海油氣開發利用公司與中國石油大學合建的重質油加工工程研究中心等數家。
而多家企業合作共建研究中心則成為一條更新穎的途徑,中聯煤層氣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就是一例。這個研究中心由5家企業和1家高校共同出資組建。
該中心負責人用了聯合創新這個詞來概括多家企業共建研究中心的目的。據悉,該中心將研究開發煤層氣產業技術進步急需的關鍵性技術,并承擔各股東及其他相關煤層氣項目的技術開發。
相比合作而言,兼并重組的方式來得更為方便快捷。今年4月,中化集團公司兼并了沈陽化工研究院。據中化集團有關人士介紹,將把沈陽化工研究院在研發和產業化方面的優勢與集團其他經營企業在銷售方面的優勢實現互補,把集團內經營農藥和染顏料業務的9家單位和沈陽化工研究院7個單位進行業務對接。
一周之后的9月26日,中聯煤層氣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北京揭牌,這個由溫家寶總理提議,中聯煤層氣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國地質大學等股東共同出資組建的研究中心,將主要用于研發煤層氣核心技術和對外科技成果轉移。
也是在同一天,國家發改委等5部門發布公告,宣布了第14批共74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的名單,山西三維、湖北興發、宜賓天原、貴州開磷等化工企業的技術中心獲得國家認定。至此,在國家已經認定的499家企業技術中心中,化工企業的技術中心達到71家。
記者發現,這71家不過是一個縮影。到目前為止,幾乎稍有規模的化工企業都在建或將建各類技術中心。與國家級企業中心一樣,在各省認定的省級企業技術中心中,化工企業也占到了相當的比重。
中國的染料被國外企業買去進行深加工后又以高幾倍的價格返銷國內,國產農藥因技術含量低難以進入發達國家,國內相當多的化工產品產能過剩但高檔產品仍大量進口,國內行業龍頭不斷被國外企業以投入高技術的名義吃掉……在國門打開之后,類似的事件不斷刺激著國內化工企業的神經。對技術創新的追求成為國內化工企業最迫切的需要。于是,作為重要載體的技術中心開始在化工企業熱起來。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不少化工企業建設了技術中心,進行相關技術開發和產品研發。較早建立技術中心的都是業內的大企業,如山東魯北集團、上海石化、樂凱集團、雙星集團等。據原國家經貿委資料,早在2000年,國家認定了200多家企業技術中心,其中化工企業就達到34家。近年來,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和對科技創新要求的日益迫切,不少化工企業已經不滿足閉門造車而是呈現出向外發展的趨勢。
目前,云天化已經有了氮肥、磷肥,鹽礦研究中心設立后,將能利用青海鹽湖所的先進技術,開發東南亞地區及老撾的鉀鹽資源,發展鉀肥,從而優化公司的產品結構。同時,中心的設立對企業實現技術創新會有積極的影響。在談到設立研究中心的目的時,云天化集團黨委副書記李維育這樣表示。
像云天化一樣,與科研院所合建研究中心是化工企業采用較多的一種方式。僅2007年,就出現了江蘇三木集團與南京工業大學等高校共建的合成樹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濟源白云公司與河南動物研究所合建的生物農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海油氣開發利用公司與中國石油大學合建的重質油加工工程研究中心等數家。
而多家企業合作共建研究中心則成為一條更新穎的途徑,中聯煤層氣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就是一例。這個研究中心由5家企業和1家高校共同出資組建。
該中心負責人用了聯合創新這個詞來概括多家企業共建研究中心的目的。據悉,該中心將研究開發煤層氣產業技術進步急需的關鍵性技術,并承擔各股東及其他相關煤層氣項目的技術開發。
相比合作而言,兼并重組的方式來得更為方便快捷。今年4月,中化集團公司兼并了沈陽化工研究院。據中化集團有關人士介紹,將把沈陽化工研究院在研發和產業化方面的優勢與集團其他經營企業在銷售方面的優勢實現互補,把集團內經營農藥和染顏料業務的9家單位和沈陽化工研究院7個單位進行業務對接。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上一篇:造紙行業:行業利潤增長 景氣回升
下一篇:落實節能減排須提高處罰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