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線電纜行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未來特種電纜行業發展趨勢,2006年全年中國電線電纜工業企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4569億,比2005年同期增長46%;全年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4433億,比2005年同期增長46%,全年實現累計利潤總額194億,比2005年同期增長47%。
隨著“十一五”計劃的實施,我國電線電纜行業將得到較好的發展。特別是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交通、能源、通信以及住宅、汽車、家電的發展給電線電纜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通用嵌入式系統通信節點和通信的可視化:嵌入式網絡服務器是最適合擁有自己的以太網連接但沒有大規模存儲的標準操作系統的設備,例如個人電腦。這個網絡服務器不僅可以用于自己的可視化MMIs,也可以為一個或多個分布式網絡服務器作一個代理(網關)。
目前的電梯行業,是變頻器行業應用中的重要領域,而電梯領域對海浦蒙特而言,也是重要的戰略部署行業,特別針對扶梯、直梯開發了不同的專用驅動控制器,“目前來講,電梯是變頻器應用行業的主流行業。
西門子生產與物流系統(中國)有限公司早在1988年在上海安裝投入使用了第一臺SMT表面貼裝機。1990年為北京郵政中心安裝了五套信件分揀系統,極大地提高了郵件分揀效率和準確性,并于1999年為該套設備進行了技術升級,使它們至今持續保持良好的運行狀態。
2014年是LED照明的黃金發展期,也是競爭最為激烈的時期。傳統照明巨頭轉型并發力,利用其品牌、成本及渠道優勢,爭取市場主動權;跨界企業來勢洶洶,準備洗劫LED照明行業,那么新型LED照明企業將何去何從?各大陣營的代表企業又將如何從競爭中突圍?
當前國內外經濟發展新特點將倒逼我國電子制造業加速轉型升級。褪去“世界工廠”的外衣,我國勞動力以及土地等要素優勢加速消失,產業轉移出現新態勢。一方面,我國傳統代工制造業逐漸向要素更加廉價的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轉移,另一方面,國內東部發達地區的電子制造業加速向中西部轉移。
項目關鍵智能部件包括PLC或專用控制系統;視覺傳感系統;工業機器人/機械手;二維碼識別裝置;AVG小車等自動搬運設備;工業通信網絡設備;溫度、壓力、電量、濕度以及光敏、磁敏等傳感器。
良信電器表示,互聯網入戶普及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為智能電工及智能家居的發展創造了便利條件,公司此次交易主要是為了滿足公司后續發展,拓展業務范圍,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
據外媒報道,最近Sensoplex公司的首席執行官Hamid Farzaneh在采訪中對iWatch中可能出現的傳感器進行了推測。作為一家新型可穿戴產品設計和供應傳感器模塊公司,Sensoplex在此領域非常具有發言權。
微網系統主要由分布式電源、儲能單元、當地負荷及控制系統組成,是一個能夠實現自我控制、保護和管理的自治系統,既可以與外部電網并網運行,也可以孤立運行。目前國內已有數十套微網系統。
雖然機器人技術應用于中國制造業才不過20余年,已經不再是稀有事物,在汽車制造、工程機械、電子電氣以及IT裝備等行業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但是還存在一定的技術使用難點,在迎接機器人時代的到來,控制、傳感和人工智能等多種技術還在等待我們去攻克技術難關。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秘書長徐東生則表示,智能洗衣機應具有自動添加洗滌劑、自動判斷用水量、衣物清潔度等功能,并且還應具有遠程溝通和診斷能力。
從目前線纜行業的整體情況來看,線纜行業產值超萬億,市場總量龐大,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電線電纜產業的主要市場。此外,城鎮化、智能電網與節能環保的大趨勢,線纜行業創新發展的空間依然很大。
富士康股東會6月25日登場,郭臺銘提前預告富士康將大規模投資臺灣,宣示今年營運持續看旺的態度。但他并未透露富士康擴大在臺投資的金額與細節。
日本CKD電磁閥最早起源于中國,它早在公元兩千多年前就出現了。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蜀國人(今四川一帶)將竹子桶空在一端裝上木制的柱塞閥防止泄漏,再把竹子放入井中汲鹵以制鹽。公元前1800年,古埃及人為了防止尼羅河泛濫而修建大規模水利工程,也曾采用過類似的木制旋塞來控制水流的分配。
Wind數據顯示,在披露中報業績預告的電氣設備行業77家公司中,有38家公司預增,9家公司續盈,5家公司扭虧,預喜公司占比約67.53%。此外,還有16家公司預減,6家虧損,3家公司業績不確定。
據介紹,根據東莞有關部門抽樣調查顯示,近5年東莞有66%的企業投入資金開展“機器換人”工作,92%的企業表示未來2年將繼續加大投入或準備開展。已經開展“機器換人”的企業,有49%的企業節省生產人員10%以上,20%的企業節省生產人員30%以上
北京中科泛華測控技術有限公司、北京泛華恒興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泛華)作為致力于為各行業用戶提供高品質測試測量解決方案和成套檢測設備的優秀測試測量廠商,近日正式為polycom(寶利通)泰國代工廠交付了一套網絡電話音視頻測試系統。泛華工程師也于近日啟程,赴泰進行調試。
沖壓是汽車制造的首道工藝。隨著現代汽車制造技術的迅速發展,新型材料、復合材料被廣泛應用,對沖壓裝備的柔性化和智能化要求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