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不再是未來概念,而是現代制造業必不可少的工具。采用這些技術的必要性源于在快速發展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力的需求。
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利潤已出現明顯回升。可以預見,不論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還是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所需,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都將迎來突破性發展。
縱觀歷史,煤炭作為工業革命的推動力,為英國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石油,被譽為現代工業的血液,為美國的經濟繁榮注入了源源不斷的能量;
在應用上,工控機深入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泛。如今,其應用范圍已不僅限于工業,已逐漸從電力、工業等領域,不斷向機器人、機器視覺、智能交通、無人機、新能源、儲能等眾多領域拓展延伸,其中機器視覺、移動機器人更是亟待新一代工控產品賦能的行業。
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其全資子公司沈陽新松半導體設備有限公司在北京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引入9家戰略投資者,合計增資4億元人民幣。而最引人矚目的,當屬大咖云集的豪華股東陣容。細數參與方,既有“國字頭”力量組團入場,也有半導體上下游龍頭企業。
據BusinessKorea報道,三星高級技術研究院(SAIT)于近日將自動駕駛從研究項目中刪除,并將優先考慮機器人和其他領域的研究,相關開發人員也將轉至機器人團隊。
工業設計領域的CAD、CAE、CAM由于在流程上的銜接,越來越多的軟件開始集成這三大軟件功能,實現整個產品設計和制造周期的管理。例如達索的CATIA即CAD/CAE/CAM一體化軟件,例如ANSYS和PT合作推出
石英晶片所以能做振蕩電路(諧振)是基于它的壓電效應,從物理學中知道,若在晶片的兩個極板間加一電場,會使晶體產生機械變形;反之,若在極板間施加機械力,對應的方向上產生電場,這種現象稱為壓電效應。這些規格包括諧振頻率、諧振模式、負載電容、串聯電阻、保持電容、運動電感和電容、溫度校準和驅動電平。
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飛速發展下,人形機器人正逐漸從科幻小說走向現實生活。2024年4月27日,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布了一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形機器人——“天工”。這款全尺寸人形機器人以其純電力驅動和擬人奔跑的能力,在全球科技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
2023年度,匯川技術實現營業總收入30,419,925,397.64元,比上年同期增長 32.21%;實現利潤總額5,001,669,794.15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73%;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745,144,294.08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85%;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057,194,712.24元,比上年同比增長19.71%。
我國加快發展工業機器人的機遇和路徑如何?3月29日,在上交所舉辦的科創板“新質生產力行業沙龍”第七期“工業機器人新演進”上,綠的諧波、埃夫特、步科股份、禾川科技4家工業機器人領域代表企業,深入探討工業機器人推進國產化進程中的機遇和挑戰。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匯川技術總資產489.59億元,同比增長24.8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244.88億元,同比增長23.58%。
人工智能3月14日 Meta日前推出兩個功能強大的GPU集群,用于支持下一代生成式AI模型的訓練,包括即將推出的Llama 3。 據悉,這兩個數據中心的GPU數量均高達24,576塊,專為支持比之前發布的更大、更復雜的生成式AI模型而構建。
中國是全球最主要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不論是傳統領域還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興領域,工業機器人都將在自動化、智能化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回顧減速器行業這十年,RV減速器和諧波減速器的國產品牌份額顯著提升,2023年,國產品牌市占率已達到43.7%,而據行業預測,到2027年,減速器領域國產份額仍將超過50%,我們也看到,依然還有一群人在堅守,立志實現減速器“國產替代”。
國產機器人正成為資本市場新寵,記者今天從位于張江核心園區的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獲悉,此家專注研發外骨骼康復機器人的公司,順利完成新一輪3000萬融資,亦側面反映出國產機器人產品正當紅。
目前工業4.0的熱潮日漸增強,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3D打印、物聯網、云計算等前沿技術的突破發展,工業機器人也將更好的集成到工廠自動化的系統網絡中。
近年來,跟著人力本錢的上升,我國工業機器人工業迅速開展并強大,據世界機器人聯合會(IFR)猜測,到2020年,將有170萬個新工業機器人應用到世界各地的工廠中。這也意味著我國工業機器人的開展還存在著很大的開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