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和出口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持續穩定增長對保證中國外匯儲備、國際收支平衡、人民幣匯率穩定、解決社會就業及紡織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近日,在結束的“建言十三五·中國煤控規劃研究”國際研討會發布的一份報告稱,2020年中國煤炭消費總量有望約束在27.2億噸標準煤以內,煤炭消費占總耗能的比重下降到57.3%,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到15.2%。
“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將達到汽車市場需求總量的20%,自主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達到80%以上。”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未來十年發展路線圖的繪就,發展新能源車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
在6日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工信部副部長馮飛表示,要在調結構過程中實現工業穩增長,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打造中國制造新優勢。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十八屆五中全會關于創新發展的重要論述,把創新擺在了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也是浙江發展更加自覺更加主動的戰略選擇。
德國推出“工業4.0”戰略后,其它制造業大國也不甘落后,法國祭出“新工業計劃”,英國制定了“制造2050”戰略,日本發布“制造業競爭策略”。一心要完成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中國政府也推出“中國制造2025”
要發揮好制造業領域的國家科技專項作用,促進創新驅動發展。除了已有的航空發動機、高檔數控機床、基礎制造裝備等科技重大專項,還要加快智能制造、機器人、大數據、新能源汽車、數字診療裝備等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工程的立項論證工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轉移和轉化。
韓國機器人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韓國汽車、電子、船舶等產業壯大而迅速發展。目前韓國是全球機器人密度最大的國家,并且主要以韓國品牌為主。韓國在自主品牌推廣應用及國家產業政策導向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下一代網絡的歷史意義甚至可以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相比,正如土地之于農業、機器之于工業,下一代網絡與實體經濟的結合,將對工業產生巨大的新驅動力。
“十三五”規劃分別就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進行了闡述和部署。主要內容為國家對堅持創新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當前中國的現狀、資源環境的承受程度已不允許我們再走依靠高投資、高消耗盲目追求高速度的老路,必須讓位與創新驅動的新路。這表面上看是經濟增速換擋,實質上是經濟增長動力的切換。
我國工業處于由大轉強、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各行業、各區域自動化發展現狀不一,呈現傳統工業、2.0、3.0并存的格局。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制造業升級將面臨并行發展的局面。
我國具有了近百家光纖光纜、設備制造、材料生產企業,完全可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我國光纖光纜材料技術獲得了長足進步,具有了光纖預制棒技術的知識產權和4700噸的生產規模。
李群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石金博表示:本屆工博會,除了帶來最新機器人產品之外,他們還希望通過機器人的智能化應用把李群機器人的這種智能性展現給觀眾,所以他們在很多的DAIBO里都體現了機器人這種快速響應快速反應的特性。
2015年秋天,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相繼與德國總理默克爾、韓國總統樸槿惠會面,并先后與兩國達成共識,攜手推進“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戰略以及韓國“制造業創新3.0”戰略的對接。
橡膠和塑料都是現代國民經濟與科技領域中不可缺少的高分子材料,用途十分廣泛,不僅能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醫療衛生和文體生活等各方面的需要,還能滿足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電子通訊和航空航天等各個領域的技術要求。
11月5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會上表示,工信部將圍繞落實“中國制造2025”制定一個包含33項專項規劃的體系,推動高端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
11月5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盡管當前工業經濟面臨巨大壓力,但隨著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的政策措施效果陸續顯現,工業經濟正呈現穩中有進的態勢,預計今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可以保持在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