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出臺優惠政策,全力推進智能制造
3月22日,江蘇省委省政府以電視電話會議形式,召開了全省制造業大會,就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振興實體經濟進行了總體布置。
這是江蘇多年來第一次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專題圍繞制造業發展召開的大會。江蘇省委書記李強在會上強調,江蘇的未來要靠制造業。要從全領域著力打造新常態下有利于制造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激發創新活力和轉型動力。
實體經濟占江蘇經濟總量的80%以上,是重要根基和優勢所在。根據2016年度統計公報,江蘇工業生產體系門類齊全,具有較強優勢的制造業生態鏈,先進制造業占比約43%,規上工業增加值3.5萬億元,總量連續7年保持全國第一。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均居全國第一,占比全國比重分別約為14%、15%。
據悉,會議同時下發了《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振興實體經濟政策措施》、《中國制造2025蘇南城市群試點示范實施意見》(以下稱“《蘇南實施意見》”)兩個文件。
江蘇省政府副秘書長王志忠表示,從政府層面,主要在于優化產業發展要素資源配置、提升實體經濟發展服務效能,要求每年降低企業成本超過1000億元。
智能制造成主攻方向
目前,江蘇省級出臺了“一中心、一基地”2個意見和企業制造裝備升級、互聯網化提升2個計劃,編發“十三五”28項總體規劃、專題規劃和行業規劃,制訂15個重點領域技術創新路線圖,發布8大工程3年實施方案,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制造強省建設規劃體系。
為何在這個時間節點召開制造業大會?
王志忠對此解釋,一方面,江蘇經濟處于轉型關鍵時期,目前正處于依靠創新驅動,實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的第三次轉型期,而轉型中的“重點、難點和出路”都在于制造業,迫切需要在原有基礎上瞄準未來方向和產業高端,對推進制造業進行部署;其次,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制造企業投資信心不足、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較多、新舊動能轉換有待提速,切實需要可行的措施和辦法穩定市場預期、促進經濟發展質效提升。
記者了解到,根據江蘇省發改委對全省制造業發展狀況的總體評價,先進制造業主要以新興制造業和傳統制造業的先進部分為主,2016年先進制造業的占比約為43%。但整體上,棉紡、服裝、家電、基礎化學原料、水泥、鋼鐵等傳統優勢行業的產業規模比較大,行業先進性水平還不高、貢獻值偏低,因此需進一步加快工藝技術改造和提質增效升級。
李強指出,江蘇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著力提升先進制造業比重,加快構建新型制造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陽光集團董事長陳麗芬對記者分析,目前從中央到地方關于智能制造的政策導向很明確很全面,但從“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確定的示范項目和企業來看,總體上缺乏前瞻性、全球性和示范性,特別是支持企業的渠道眾多,立項的企業規模參差不齊,因此要集中“政策”對行業龍頭企業改造項目進行精準扶持,以此帶動和加速全行業智能制造的全面落地。
江蘇省經信委副主任戴躍強認為,江蘇發展先進制造業要立足原有優勢做“增量”,比如應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智能制造裝備、智能電網、集成電路、物聯網、新材料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形成新的增長點。
從各個城市看,根據產業不同,發展智能制造各有側重:南京重點探索建設離散型智能制造模式,蘇州主攻流程型智能制造模式,無錫則立足建設網絡協同制造模式等。
王志忠表示,政府將優化產業發展要素資源配置、提升實體經濟發展服務效能,降低企業成本,適當提高制造業中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且要對信用度高的企業減少相關抽查頻次,以及定期和不定期對有貢獻的單位、個人進行表彰。
“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一樣,同等適用支持先進制造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王志忠受訪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時表示,視省級財力增收情況,每年專項資金預算安排適當增加額度,進一步優化整合現有省級相關專項資金,加大對先進制造業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
蘇南的新任務
在推進過程中,蘇南地區5大城市則成為了推進“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建設的樣本,力爭通過2017-2019年3年的試點示范,蘇南地區制造業轉型升級取得重要進展、質量效益明顯提升,若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努力建設成為全國協同創新標桿區、轉型升級示范區、智能制造先行區、特色發展引領區。
《蘇南實施意見》明確省級加大統籌推進力度,支持5市探索創新驅動、產業發展、先進制造、開放融合4大模式,構建協同創新體系、新型制造體系、人才支撐體系、政策保障體系等4大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和發展模式。
李強表示,以蘇南為主的各地區要推進特色產業集群突破,打造一批具有地方標志、領跑全國乃至全球的產業標桿,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江蘇品牌”。
記者獲悉,每個城市將專項安排5000萬元給予支持;同時,將制定特色產業發展水平評價體系,評估擇優切塊安排不超過1億元的專項資金給予重點支持。
在目標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制造業比重要達到35%、生產性服務業占現代服務業比重達60%、營業收入超百億企業達到110家;從生態角度看,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18%、用水量降低20%、水和大氣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20%等。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