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傳感器促進物聯網技術發展
物聯網的基本要求是物物相連,每一個需要識別和管理的物體上,都需要安裝與之對應的傳感器。因此,傳感器的升級換代成為物聯網能否快速發展的關鍵。隨著物聯網技術的進步,不僅僅要求傳感器具備基礎的信息收集處理功能,高度智能化也成為衡量其性能高低的基本依據。
所謂智能傳感器,就是指傳感器在基本的功能之外,具有自動調零、自校準、自標定功能,同時具備邏輯判斷和信息處理能力,能對被測量信號進行信號調理或信號處理。
與國外相比,我國智能傳感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采用先進的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研究開發出將傳感器和微處理器結合、具有各種功能的單片集成化智能傳感器,這是當前智能傳感器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二是針對傳感器的材料,利用生物工藝和納米技術,開發分子和原子生物傳感器,這將為以后智能傳感器的發展奠定基礎;
三是整合國內外芯片技術,結合敏感電子元件,研發出混合型集成智能傳感器,這種傳感器精度更高、成本更低、穩定性更好。我國在集成智能傳感器領域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國產傳感器逐步打開了智能傳感器的市場份額。
智能傳感器的制造基礎是微機械加工技術,將硅進行機械、化學、焊接加工,再采用不同的封裝技術來封裝,近幾年又發展了一種LIGA工藝(深層X射線光刻電鍍成敏膜)用于制造傳感器。
智能傳感器一般具有實時性很強的功能,尤其動態測量時常要求在幾微秒內完成數據采集、計算、處理和輸出。智能傳感器的一系列功能都是在程序支持下進行。如功能多少、基本性能、方便使用、工作可靠,大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軟件設計和其質量,這些軟件主要有五大類。包括標度換算、數字調零、非線性補償、溫度補償、數字濾波技術。
我國智能傳感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專業研究所和大學,始于八十年代中期,八十年代末中國國防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大學等大專院校相繼報道了研究成果。九十年代初,國內幾家研究機構采用混合集成技術成功的研制出實用的智能傳感器,標志著我國智能傳感器的研究進入了國際行列,但是與國外的先進技術相比,我們還有較大差距。
智能傳感器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即數字化階段、智能化補償和校準階段、智能化應用和網絡階段。達到第三階段的傳感器,擁有信號的檢測和處理、邏輯判斷、雙向通信、閉環控制、自檢和自診斷、智能校正和補償、功能計算、網絡通信等多種功能。但目前國內僅有少部分制造商達到這一階段,未能大規模普及。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