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光纜產業如何把握“寬帶中國”新“糧倉”
1976年,武漢郵電科學院趙梓森等人研制出中國第一根光纖,中國光纖光纜產業由此拉開序幕。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國內第一批合資光纖光纜公司登上舞臺。上世紀90年代初期,民族資本開始進入光纖光纜領域,并逐步成為主要角色。從今天來看,中國光纖光纜產業雖然發源于“光谷”,但民族光纖光纜卻更多地生長于江蘇,國內有接近一半的光纜企業源于江蘇。
“1990年夏,靠著20萬元的啟動資金和兄弟廠家借給我們近300平方米的4間簡陋廠房,我們開始了創業生涯,1991年通能信息成立。”通能信息董事長陸兵如是向記者回憶。回顧我國光纖光纜產業30余年的歷程,通能屬于后來者,但21年的“職業生涯”也給通能留下了足夠的資本積累與技術沉淀。目前,通能信息年產光纜量大致在1000萬芯公里,在整個行業中的綜合實力處在上游,其市場遍布全國各省市,銷售連續多年處于全國同行業前列。
企業的元氣:文化與管理
通能信息的前身是海門縣光纜廠,2003年通能改制為股份制企業。“2003年,我們啟動了機制轉型,并引進資本實現擴大產能。”陸兵表示,“此外,我們更重要的決策是開始對品牌價值、企業文化、營銷能力和基礎管理等方面進行的全面建設。今天來看,當時的決定無疑是正確的。”
改制伊始,通能全面引入并嚴格執行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及OHSMS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按照規范實行現代化企業管理。同時通能陸續聘請了多位知名專家加盟,在通能技術演進的路線中提供了強勁的推動力。
“更重要的是我們建立了專注、誠信、共贏、創新、超越的企業文化”,陸兵指出:“企業文化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陸兵舉例:“目前我們國內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很難入圍國際市場。我們的挑戰是如何在大批量、新技術、多樣化產品組合下仍能滿足不同國家、地區用戶的需求,這需要的是全球化的質量體系。”通能的做法是引進國際標準,并加以吸收、改進,進而提升產品的適用空間。目前通能已經將高品質產品運用到很多典型國際高難度工程中。這是“創新”、“超越”的功效。
新格局的五大舉措
20年間,通能信息經歷了著名“光通信危機”,也體驗了愈演愈烈的產業競爭,在大浪淘沙中生存下來的企業有實力應對各種挑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國內光纖光纜產業適逢3G建設引發的光纖需求急劇上升期,所受沖擊不大。但這場危機卻改變了光纖光纜的產業結構,新一輪的競爭格局正在醞釀成型。
陸兵認為:“原材料價格、供貨渠道持續波動,用工成本不斷上漲,行業競爭結構的失衡,種種因素導致整個光纖光纜產業的運營支付成本上升,雖然市場規模逐步擴大,但企業利潤卻難以提升。”
在這種局面下,通能信息采取了五項措施:
(1)加強技術自主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在國內光纖光纜產業鏈中,光纖預制棒產業規模過小一直是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預制棒技術的突破才是加強和創新整個產業鏈的關鍵,企業需要努力打造“光纜——光纖——光棒”完整的產業鏈。為此,2011年1月,通能信息與斯德雷特環球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江蘇斯德雷特通光光纖有限公司,集光纖技術信息咨詢,開發、設計、生產光纖及光纖制品為一體,進一步完善了產業鏈。陸兵指出:“通能未來將縱橫向延伸產品(光纖、預制棒;運營商用寬帶設備等)發展,爭取建設全國基地,擴大市場規模;逐步鞏固行業地位。”
(2)實施品牌戰略,強化質量管理。“質量就是生命,質量就是市場,質量就是效益”,這是通能品牌戰略的第一步:樹立品牌意識。在通能的管理模式中,通過不斷健全質量管理體系上,走以質取勝之路,以“零缺陷”使產品真正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品牌。
(3)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國際化視角是每一個光纖光纜企業必須具備的,在國際市場中我們一直具備規模、成本優勢。”陸兵指出,在參與全球光纖光纜競爭的幾年中,通能多次以純正的中華民族品牌擊敗了來自于國際的知名品牌,并成功應用于國際的高難度工程。如今通能信息已完全做到立足于國際市場。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