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再制造市場每年的規模達100億美元
有關專家認為,隨著工程機械社會保有量的逐年攀升,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國內工程機械產品的產銷量將會逐步達到一個平衡。隨著這個平衡的到來,產業及市場發展的節奏將會發生改變,包括再制造在內的后市場,將會真正成為舊產品升級和產業變革的驅動力。
再制造風起云涌正當時
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一批工程機械主機廠積極開展工程機械再制造,掀起了一輪高潮。2012年下半年開始,工程機械再制造業務的發展趨于平穩。
2010年年底徐工發布公告稱,將通過控股子公司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投入6.2億元實施起重機再制造項目,其中固定資產投資4.7億元,項目建設期為24個月。項目完成后,預計新增銷售收入8.3億元、凈利潤1.4億元。
2011年,柳工共投入7000萬元建設零部件再制造基地和整機再制造中心。2012年10月10日,柳工后市場業務事業部再制造公司在柳工國際工業園啟動新工廠落成儀式,意味著柳工的再制造業務將開啟新的一頁。三一重工在這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很大。2011年9月,三一挖掘機再制造基地項目奠基儀式在烏魯木齊舉行,該項目是目前為止西北地區最大的挖掘機再制造基地。
2012年1月,贛縣人民政府與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簽訂了工程機械整機及零部件再制造項目投資協議。2012年4月,三一起重機湖南大馳工程機械有限公司整車再制造基地落戶湘潭國家高新區。
2012年4月,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公司與裝甲兵工程學院項目合作簽約儀式舉行,標志著其再制造關鍵技術已經進入攻關階段。
2008年4月,武漢千里馬機械再制造公司成立,投資1.5億元建造占地近百畝的再制造工廠。2012年初,合肥市工信委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構想——打造再制造產業集聚區,讓多方企業參與其中,發揮自身的優勢。這個方案一經提出,得到各方響,應打破了原有的企業孤軍奮戰的局面,很有可能推廣至其他領域和行業。
再制造產業發展困局
配套政策不健全國家大的政策是在鼓勵企業加強對資源的循環利用,但相關配套政策規定的不夠健全,使得工程機械再制造產業在國內發展遭遇了現實尷尬。如再制造產品被歸屬舊件回收,沒有增值稅發票,不能享受增值稅抵扣政策,也不能減免再制造企業增值稅,這給企業的發展帶來較大的阻礙。
缺乏成熟的標準
從技術的發展來看,我國的工程機械本土企業在技術層面,還缺少一套成熟的應用標準,這使得工程機械再制造技術在市場上大規模推廣受阻。熔盛機械有限公司總裁姚廣山認為,要保證整機的性能達到新機的標準,必須保證再制造的零部件性能達到新產品的標準,這就要求有專業的分工,專門的修復設備和檢測設備和程序。
原材料供給不暢
原材料來源渠道狹窄是制約產業發展的一大阻礙。在原料方面,舊件作為再制造的原材料,沒有逆向物流體系,無法形成規模,最終造成循環體系鏈條斷裂。
熔盛機械有限公司總裁姚廣山指出,目前整機的再制造還沒有一個這樣的產業分工,單靠某幾家企業去完成整機再制造,并取得很好的經濟收益,是不太現實的。因此,將經過再制造的零部件用在二手整機上,以二手機的名義來重新進入市場,對于很多企業而言,將是一個長期的選擇。
存在認識誤區
國內現階段對工程機械再制造的認識還存在較強的誤區。在很多人眼中,常常把翻新產品同再制造產品混為一談,并把零部件再制造稱之為整機再制造。用戶也因為對產品不夠了解,還存在觀望態度。
多管齊下繪宏圖
中國機械工業市場巨大的保有量為再制造提供了無限的商機,據業內專家分析,2000年之后,中國市場保有的大型成套設備陸續進入報廢階段,中國再制造市場每年的規模可達100億美元。
工程機械再制造實現規模化、產業化,需要多方力量多管齊下。石家莊鐵道大學教授、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維修及再制造分會顧問易新乾認為,工程機械再制造必須從零部件再制造入手,逐步打造以服務經濟為依據的企業集群,相關的工程機械主機廠、代理商、配套件等企業均應參與其中。工程機械再制造企業需深入開展自動監測技術、壽命評估與預測技術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質量控制體系和認證體系,使再制造產品質量穩定可靠。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