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全產業鏈在期貨市場已逐步完善
國際鋼鐵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全球粗鋼產量同比減少2.8%至14.7億噸,我國粗鋼產量同比減少2.2%至7.38億噸;11月份全球的粗鋼產能利用率為66.9%。可以說,全球和中國的鋼鐵業均已進入了去產能周期,與國外市場能相對較快出清相比,我國的鋼鐵產能退出進程相對緩慢,這也意味著更多的風險———風險的集聚時間長,而釋放過程比較慢,企業可能將長期面臨生存壓力。
鋼鐵業去產能的過程將非常漫長,行業的盈利空間會越來越小,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將日益增加。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數據,今年1月~10月份,納入協會統計的大中型鋼鐵企業累計虧損386.38億元,其中主營業務虧損720億元,平均銷售利潤率-1.5%;10月份對標企業噸鋼材平均虧損310元/噸,1月~10月份累計平均虧損126元/噸。
去產能的進程在期貨盤面也得到了反映。12月初螺紋鋼期貨貼水,對應預期就是鋼鐵行業需求萎縮,如果不去產能,行業不會有利潤;鐵礦石期貨貼水對應預期就是鋼鐵行業未來去產能,需求減少,價格下跌。
目前,很多鋼鐵企業還沒有意識到,單純的現貨其實是一種投機行為,是全風險敞口的,企業往往更多關注的是降低成本、改善工藝、提高質量、提高售價,還需一個過程來實現利用期貨工具進行風險管理。
伴隨著鋼鐵業去產能的進程,我國的黑色金屬相關的期貨品種迅速發展并逐漸成熟,鋼鐵業的經營環境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自2009年3月,螺紋鋼期貨上市,到隨后的焦煤、焦炭、鐵礦石、熱軋卷板期貨先后掛牌,乃至2014年8月鐵合金期貨上市,鋼鐵全產業鏈在期貨市場已逐步完善,基本格局也已形成,期貨的影響力正在日益增強,鋼鐵業進入后期貨時代。
除對標挖潛、降本增效等常規的“御寒之道”之外,部分企業通過合理使用期貨工具,進一步增強了“抗寒”能力,極大地提高了在寒冬中的“存活率”,期貨市場也成為越來越多鋼鐵生產及相關企業關注的焦點。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