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委扶持數字印刷項目
很難想像,豆芽菜也可以像汽車、電視機那樣走上流水線。
北京市通州區一家蔬菜公司靠新興技術實現豆芽菜工業化生產,每天60噸無公害豆芽“拿下”北京90%%的市場,百姓的菜籃子里從此有了這樣的“放心菜”。
2005年,中國的數字化印刷流程實現了零的突破。改寫這一歷史的領軍者,不是科研單位、不是大學,而是一家通過招標合作制領銜研發的企業。
……
北京市科委在科研管理中,變“技術導向”為“市場導向”,一件件在過去看來不可能的事情,逐漸成為可能。
成功的技術,不存在轉化問題
“取得了科研成果,還要坐下來重新研究如何轉化,這無疑是科技工作部門最大的遺憾。”北京市科委主任馬林如是說。
在他看來,市場化應該是科研成果在立項伊始就融入項目的問題。所以“不應該在乎干了多少個項目,只在乎一個項目到底能滿足什么需求,能否為社會、為老百姓服務”。前者很容易取得一時政績,而后者則需要承擔各種風險去實現。
以往有一種說法,認為有的區縣領導短期內不愿把錢投到科技工作中。對此馬林也有自己的理解:“我要是區縣長,我也不投科技,因為成果不能轉化,投了也白搭。”
有了這樣的認識,馬林和他的同事們每天琢磨:科技如何才能結合市場取得實實在在的效益。
從全世界產業發展規律來看,沒有哪一個大企業是以技術為導向制定自己的發展戰略的;普遍做法是根據市場上對未來產品的需求,去制訂技術攻關目標。
而在我國,科技工作以往習慣于“技術導向”,幾乎所有的項目都是以專家意見為依據,看重的也只是技術。事實上很多真正市場上需求的技術,長期坐在實驗室里的專家未必了解,因此很多項目脫離實際需求,難以轉化為生產力。
“科技界之所以出現一些科研造假問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時候對課題的評價不是以市場為標準;缺乏市場的檢驗,坐在實驗室用圖紙和數字說話,專家說好大家就只能認為是好。”馬林說。
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出路就在于要由以院所、高校為中心的技術主導型,向以企業為中心的市場主導型轉變。
基于這種指導思想,2005年下半年,北京市科委組織“十一五”時期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需求調研,動員政府部門、產業界和學術界力量,涉及29個委辦局、18個區縣和40個細分產業,歷時五個月,最終形成了110份調研報告,報告深入挖掘了首都發展的科技需求。
報告明確顯示出,只有由“技術導向”轉為“市場導向”,針對需求確定項目,才能徹底改變科技和經濟脫節的局面。
成功的技術不存在轉化的問題,而是一步到位走向市場。
企業科技投入,從1.7%%到73.9%%
在法國,一個印刷廠可以承攬全國教科書的印刷;而在中國,北京的教科書甚至不能拿到天津印刷,原因是沒有擁有完全數字化的印刷流程。長期以來,我國大多數印刷企業都是從國外進口印刷機。
2005年,作為我國印刷機制造業中科技含量最高,擁有國家級印刷技術開發中心和多項技術專利的北人集團,在經過近一年的調研準備工作后,向北京市科委遞交了2005年度重大科技項目建議書,建議很快就獲得了通過。北人集團承擔起了北京市重大科技項目———“數字化印刷技術及裝備”。
擁有近60年印刷歷史的北人集團通過市科委的項目招標制,采用聯合攻關的方式,讓中國的數字化印刷流程變成了可能。
在印刷技術上北人集團是地地道道的“行家里手”,但面對課題中印前數字化圖文處理、無軸傳動等高難度技術時,卻成了“門外漢”。怎么解決這個“大麻煩”?
采用項目招標制,與大學院所共同完成課題,解決項目中的關鍵技術。北京市科委2005年出臺的項目招標制為北人集團實現資源的最優組合指出了一條“明路”。
一時間,各方精英通過招標制被召聚在“數字化印刷技術及裝備”項目之下。
項目中的無軸傳動技術由與德國多年合作經驗的北京工業大學中標;折頁機、膠印機及印后數字化是與北工大及日本廠商合作;印前數字化圖文處理系統由擁有彩色印前控制系統頂尖技術的金豪(北京)電子系統有限公司研發……
難題被逐個“擊破”“項目招標制”將“數字化印刷技術及裝備”研發團隊變成了一支“黃金組合”。
同時,通過數字化工作流程項目的研發,北人集團的膠印機及印后設備智能化、數字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單機技術含量飛速提高。北人集團總經理陸長安說:“招標制已將北人帶入了印前、印中、印后全數字化領域的新時代。”
通過招標合作,采用聯合攻關的方式進行,充分利用了北京高校、院所、企業的優勢資源;通過聯合協作縮短項目的研發周期,提高項目的完成質量;通過以市場和企業的需求為導向的方式,支持高校的研究,使研究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形成了“需求導向”“以用定研”的研究路線。
從2002年到2006年的4年時間里,全市招標項目占項目總數的比例從2003年的5%%,一路飆升到2005年的67%%。全市企業牽頭組織項目的科技經費比重從1.7%%上升到了73.9%%,實現了質的飛躍。
北京市科委先進制造辦侯國光處長說:“‘項目招標制’是市科委整合科技資源,給企業更多機會的一次勇敢嘗試,使許多優勢單位從中脫穎而出。”
只要有市場前景,就走綠色通道
如果說北京市科委的“項目招標制”最大限度地優化整合了科技資源,引領眾多企業以技術創新主體的角色走向了科研前沿,那么“科技綠色通道制”則解決了郊縣企業“第一線”的科技需求。
豆芽菜是深受北京市民喜愛的一種食品。然而,隨著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的凸顯,有毒農藥、黑作坊將這道美味擋在了北京老百姓的餐桌之外。
2005年,賣過10年菜的京郊農民劉寶平看到這個市場契機,想將干凈衛生的豆芽菜重新帶回北京百姓的餐桌上。一個月后,劉寶平花大本錢從日本進口的一組先進的芽菜生產加工設備安裝起來。
有了機器,沒有相應的生產技術怎么成。通州區科委得知這個消息后,很快通過“科技綠色通道”立項上報,這個小小的豆芽菜解決的“食品安全問題”立即引起了北京市科委的重視。
不到一個月,通州區科委就從科研院校給公司請來了技術員,從發芽過程光線控制、到清洗過程的復雜流程,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變得簡單起來。
在市科委的幫助下,半年內公司的豆芽生產就走上了正軌。如今這里每天生產的60噸無公害豆芽銷往北京各大超市,占據著90%的豆芽市場。
依托這個龐大的蔬菜生產基地,周圍的老百姓致富簡單起來。種子、肥料的優選由劉寶平的公司負責,種植過程中的技術有科委指導幫助解決,收獲的蔬菜統一驗收后,銷往了國內外各大城市。
如今,已是公司總經理的劉寶平說:“兵貴神速,從引進設備到產品上市,在市科委‘科技綠色通道’的幫助下,我們真是一點彎路都沒走。”
北京市房山區的一些農民們也是通過“科技綠色通道”尋找到了自己的致富產業。地處房山區的格瑞拓普公司就是獲益者之一。
公司的總經理延淑潔說:“兩年前,我還只是個種蘑菇的‘個體戶’,雖然是個種植能手,但是單一的蘑菇品種在市場上毫無優勢可言,和人家系統化生產的廠家一競爭,很快就敗下陣來。”
心思靈活的延淑潔很快發現,既然在普通品種的競爭上優勢不大,那就種植市場上不多見的珍稀菇種。
珍稀菇種的養殖與普通蘑菇相比差距巨大,光照、濕度、氣溫甚至采摘時機和手法,哪個環節出問題都不行。看著引進的珍稀菇種成活率都很低,延淑潔知道光憑以往的養殖經驗不行了,她只好求助于房山區科委。
通過“科技綠色通道”,房山區科委將延淑潔公司的需求上報。很快,在北京市科委的牽線下,中國農科院的菌類養殖專家被請到了延淑潔的珍稀菇種養殖基地。
延淑潔及時得到了農科院專家手把手的指導,珍稀菇種養殖基地開始快速發展起來,初建時的破舊養雞場變成了現在的大型珍稀菇種養殖基地,名揚京城。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楊偉光說:“‘科技綠色通道’設立之初的目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率來解決郊縣企業手中具有市場前景的好項目,只要有市場前景,我們就一定大力支持。”
2005年,市科委通過“科技綠色通道”收到的建議出發,首批啟動了19個項目,安排經費2億元。
在北京,無論是通州區的“綠色豆芽”還是房山區的“珍稀蘑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綠色通道制”的幫助下,企業的致富需求已經和高科技結合在一起化成了市場上實實在在的效益。北京的現代農業也走出了一條工業化的新路子。
北京市科委從“技術導向”到“市場導向”實施的成功探索,帶給了人們深刻的啟示:專家智慧只有與市場需求結合才能產生真正的第一生產力。
北京市通州區一家蔬菜公司靠新興技術實現豆芽菜工業化生產,每天60噸無公害豆芽“拿下”北京90%%的市場,百姓的菜籃子里從此有了這樣的“放心菜”。
2005年,中國的數字化印刷流程實現了零的突破。改寫這一歷史的領軍者,不是科研單位、不是大學,而是一家通過招標合作制領銜研發的企業。
……
北京市科委在科研管理中,變“技術導向”為“市場導向”,一件件在過去看來不可能的事情,逐漸成為可能。
成功的技術,不存在轉化問題
“取得了科研成果,還要坐下來重新研究如何轉化,這無疑是科技工作部門最大的遺憾。”北京市科委主任馬林如是說。
在他看來,市場化應該是科研成果在立項伊始就融入項目的問題。所以“不應該在乎干了多少個項目,只在乎一個項目到底能滿足什么需求,能否為社會、為老百姓服務”。前者很容易取得一時政績,而后者則需要承擔各種風險去實現。
以往有一種說法,認為有的區縣領導短期內不愿把錢投到科技工作中。對此馬林也有自己的理解:“我要是區縣長,我也不投科技,因為成果不能轉化,投了也白搭。”
有了這樣的認識,馬林和他的同事們每天琢磨:科技如何才能結合市場取得實實在在的效益。
從全世界產業發展規律來看,沒有哪一個大企業是以技術為導向制定自己的發展戰略的;普遍做法是根據市場上對未來產品的需求,去制訂技術攻關目標。
而在我國,科技工作以往習慣于“技術導向”,幾乎所有的項目都是以專家意見為依據,看重的也只是技術。事實上很多真正市場上需求的技術,長期坐在實驗室里的專家未必了解,因此很多項目脫離實際需求,難以轉化為生產力。
“科技界之所以出現一些科研造假問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時候對課題的評價不是以市場為標準;缺乏市場的檢驗,坐在實驗室用圖紙和數字說話,專家說好大家就只能認為是好。”馬林說。
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出路就在于要由以院所、高校為中心的技術主導型,向以企業為中心的市場主導型轉變。
基于這種指導思想,2005年下半年,北京市科委組織“十一五”時期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需求調研,動員政府部門、產業界和學術界力量,涉及29個委辦局、18個區縣和40個細分產業,歷時五個月,最終形成了110份調研報告,報告深入挖掘了首都發展的科技需求。
報告明確顯示出,只有由“技術導向”轉為“市場導向”,針對需求確定項目,才能徹底改變科技和經濟脫節的局面。
成功的技術不存在轉化的問題,而是一步到位走向市場。
企業科技投入,從1.7%%到73.9%%
在法國,一個印刷廠可以承攬全國教科書的印刷;而在中國,北京的教科書甚至不能拿到天津印刷,原因是沒有擁有完全數字化的印刷流程。長期以來,我國大多數印刷企業都是從國外進口印刷機。
2005年,作為我國印刷機制造業中科技含量最高,擁有國家級印刷技術開發中心和多項技術專利的北人集團,在經過近一年的調研準備工作后,向北京市科委遞交了2005年度重大科技項目建議書,建議很快就獲得了通過。北人集團承擔起了北京市重大科技項目———“數字化印刷技術及裝備”。
擁有近60年印刷歷史的北人集團通過市科委的項目招標制,采用聯合攻關的方式,讓中國的數字化印刷流程變成了可能。
在印刷技術上北人集團是地地道道的“行家里手”,但面對課題中印前數字化圖文處理、無軸傳動等高難度技術時,卻成了“門外漢”。怎么解決這個“大麻煩”?
采用項目招標制,與大學院所共同完成課題,解決項目中的關鍵技術。北京市科委2005年出臺的項目招標制為北人集團實現資源的最優組合指出了一條“明路”。
一時間,各方精英通過招標制被召聚在“數字化印刷技術及裝備”項目之下。
項目中的無軸傳動技術由與德國多年合作經驗的北京工業大學中標;折頁機、膠印機及印后數字化是與北工大及日本廠商合作;印前數字化圖文處理系統由擁有彩色印前控制系統頂尖技術的金豪(北京)電子系統有限公司研發……
難題被逐個“擊破”“項目招標制”將“數字化印刷技術及裝備”研發團隊變成了一支“黃金組合”。
同時,通過數字化工作流程項目的研發,北人集團的膠印機及印后設備智能化、數字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單機技術含量飛速提高。北人集團總經理陸長安說:“招標制已將北人帶入了印前、印中、印后全數字化領域的新時代。”
通過招標合作,采用聯合攻關的方式進行,充分利用了北京高校、院所、企業的優勢資源;通過聯合協作縮短項目的研發周期,提高項目的完成質量;通過以市場和企業的需求為導向的方式,支持高校的研究,使研究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形成了“需求導向”“以用定研”的研究路線。
從2002年到2006年的4年時間里,全市招標項目占項目總數的比例從2003年的5%%,一路飆升到2005年的67%%。全市企業牽頭組織項目的科技經費比重從1.7%%上升到了73.9%%,實現了質的飛躍。
北京市科委先進制造辦侯國光處長說:“‘項目招標制’是市科委整合科技資源,給企業更多機會的一次勇敢嘗試,使許多優勢單位從中脫穎而出。”
只要有市場前景,就走綠色通道
如果說北京市科委的“項目招標制”最大限度地優化整合了科技資源,引領眾多企業以技術創新主體的角色走向了科研前沿,那么“科技綠色通道制”則解決了郊縣企業“第一線”的科技需求。
豆芽菜是深受北京市民喜愛的一種食品。然而,隨著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的凸顯,有毒農藥、黑作坊將這道美味擋在了北京老百姓的餐桌之外。
2005年,賣過10年菜的京郊農民劉寶平看到這個市場契機,想將干凈衛生的豆芽菜重新帶回北京百姓的餐桌上。一個月后,劉寶平花大本錢從日本進口的一組先進的芽菜生產加工設備安裝起來。
有了機器,沒有相應的生產技術怎么成。通州區科委得知這個消息后,很快通過“科技綠色通道”立項上報,這個小小的豆芽菜解決的“食品安全問題”立即引起了北京市科委的重視。
不到一個月,通州區科委就從科研院校給公司請來了技術員,從發芽過程光線控制、到清洗過程的復雜流程,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變得簡單起來。
在市科委的幫助下,半年內公司的豆芽生產就走上了正軌。如今這里每天生產的60噸無公害豆芽銷往北京各大超市,占據著90%的豆芽市場。
依托這個龐大的蔬菜生產基地,周圍的老百姓致富簡單起來。種子、肥料的優選由劉寶平的公司負責,種植過程中的技術有科委指導幫助解決,收獲的蔬菜統一驗收后,銷往了國內外各大城市。
如今,已是公司總經理的劉寶平說:“兵貴神速,從引進設備到產品上市,在市科委‘科技綠色通道’的幫助下,我們真是一點彎路都沒走。”
北京市房山區的一些農民們也是通過“科技綠色通道”尋找到了自己的致富產業。地處房山區的格瑞拓普公司就是獲益者之一。
公司的總經理延淑潔說:“兩年前,我還只是個種蘑菇的‘個體戶’,雖然是個種植能手,但是單一的蘑菇品種在市場上毫無優勢可言,和人家系統化生產的廠家一競爭,很快就敗下陣來。”
心思靈活的延淑潔很快發現,既然在普通品種的競爭上優勢不大,那就種植市場上不多見的珍稀菇種。
珍稀菇種的養殖與普通蘑菇相比差距巨大,光照、濕度、氣溫甚至采摘時機和手法,哪個環節出問題都不行。看著引進的珍稀菇種成活率都很低,延淑潔知道光憑以往的養殖經驗不行了,她只好求助于房山區科委。
通過“科技綠色通道”,房山區科委將延淑潔公司的需求上報。很快,在北京市科委的牽線下,中國農科院的菌類養殖專家被請到了延淑潔的珍稀菇種養殖基地。
延淑潔及時得到了農科院專家手把手的指導,珍稀菇種養殖基地開始快速發展起來,初建時的破舊養雞場變成了現在的大型珍稀菇種養殖基地,名揚京城。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楊偉光說:“‘科技綠色通道’設立之初的目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率來解決郊縣企業手中具有市場前景的好項目,只要有市場前景,我們就一定大力支持。”
2005年,市科委通過“科技綠色通道”收到的建議出發,首批啟動了19個項目,安排經費2億元。
在北京,無論是通州區的“綠色豆芽”還是房山區的“珍稀蘑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綠色通道制”的幫助下,企業的致富需求已經和高科技結合在一起化成了市場上實實在在的效益。北京的現代農業也走出了一條工業化的新路子。
北京市科委從“技術導向”到“市場導向”實施的成功探索,帶給了人們深刻的啟示:專家智慧只有與市場需求結合才能產生真正的第一生產力。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上一篇:中煙摩迪預計明年3月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