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業進入黃金時代輕工業向何處轉移
制造業成本上升之下,中國重工業仍有成本優勢,正進入一個黃金時代;但不應任由輕工業轉移出境,而要向內陸轉移。
制造業成本上升
由于通貨膨脹和本幣升值,中國制造業成本正在上升。目前,人民幣對美元名義匯率大約以每年7%的速度升值,包括4%的名義匯率升值和3%的通貨膨脹。
這一趨勢可能導致:第一,出口價格上升(貿易條件改善);第二,勞動生產率更高(進一步降低成本的潛力);第三,經濟增長減速。前兩者在中國出現的可能性比較大。第三種情況通常是不受歡迎的,但在經濟出現過熱時也不是一件壞事。
最近幾年里,中國面臨的貿易條件頗為不利。原材料進口占中國總進口額的近三分之一,而CRB指數(美國商品研究局指數)幾乎比2002年底翻了一番。出口價格方面,美國的進口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出口商品價格僅有輕微上漲,然而相對于過去幾年價格節節下跌的情況,這已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種初顯的出口價格上漲趨勢,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中加強。
最近關于"中國制造"產品安全問題的爭議,也和中國制造商面對成本壓力采取的對策有關。中國的出口企業通常是一盤散沙,各自為戰,而國外進口商則相對集中。很多出口商都只有一兩個大客戶,要么是大的零售商,要么是大品牌的擁有者。出口商顯然為占據市場而不遺余力,所以任何來自客戶的漲價要求都會使他們心驚,想方設法壓價。這樣,有的制造商就不得不采用更低廉的原材料、將產品縮水或省去工藝環節,以求降低成本。
我相信,西方進口商對這種情況其實心知肚明。很多分析師都注意到,最近兩年中大型零售商提供的商品在材質和品質上都有下降趨勢。因為這些大零售商都在試圖削減成本,惟恐漲價毀了他們的形象。因此,他們對供應商的偷工減料也就睜只眼閉只眼了。
隨著成本壓力不斷增加,這種以犧牲產品安全和質量來壓低價格的做法終于招致大規模的產品召回。這一后果對于零售商和品牌企業來說都是嚴重的。他們在未來幾年中可能官司纏身,付出巨大代價。高昂的訴訟成本會警醒他們,壓榨中國制造商利潤的行為具有很大風險。
幾年前,我曾訪問過一家為美國某知名大型零售商供貨的臺灣電纜企業。該美國零售商每年年底都會對五家供應商進行末位淘汰,所以每家企業都拼命削價以求自保。報價最高的供應商遲早會被炒掉,而美國零售商屆時會找到一家新供應商,讓他們今后繼續彼此傾軋下去。不過,當中國和世界都面臨通貨膨脹壓力時,這種策略便產生了產品質量惡化的后果。那些大零售商將面臨的官司開支,可能比此前壓榨到的利潤還多。
最近幾次產品質量事件令一些大型采購商有所醒悟,開始調整他們的采購方式,包括減少供應商數量,加強質量監管。不過,減少供應商數量將顯著縮小采購商的議價余地,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放棄了壓榨策略,買方不得不支付足夠高的價格以保證產品質量。
目前的產品質量危機也引發出一個好結果,即中國制造商的定價變得更加可持續。這會提高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或改善貿易條件,從而有利于中國通過出口價格提升化解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的成本。
制造業成本上升
由于通貨膨脹和本幣升值,中國制造業成本正在上升。目前,人民幣對美元名義匯率大約以每年7%的速度升值,包括4%的名義匯率升值和3%的通貨膨脹。
這一趨勢可能導致:第一,出口價格上升(貿易條件改善);第二,勞動生產率更高(進一步降低成本的潛力);第三,經濟增長減速。前兩者在中國出現的可能性比較大。第三種情況通常是不受歡迎的,但在經濟出現過熱時也不是一件壞事。
最近幾年里,中國面臨的貿易條件頗為不利。原材料進口占中國總進口額的近三分之一,而CRB指數(美國商品研究局指數)幾乎比2002年底翻了一番。出口價格方面,美國的進口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出口商品價格僅有輕微上漲,然而相對于過去幾年價格節節下跌的情況,這已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種初顯的出口價格上漲趨勢,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中加強。
最近關于"中國制造"產品安全問題的爭議,也和中國制造商面對成本壓力采取的對策有關。中國的出口企業通常是一盤散沙,各自為戰,而國外進口商則相對集中。很多出口商都只有一兩個大客戶,要么是大的零售商,要么是大品牌的擁有者。出口商顯然為占據市場而不遺余力,所以任何來自客戶的漲價要求都會使他們心驚,想方設法壓價。這樣,有的制造商就不得不采用更低廉的原材料、將產品縮水或省去工藝環節,以求降低成本。
我相信,西方進口商對這種情況其實心知肚明。很多分析師都注意到,最近兩年中大型零售商提供的商品在材質和品質上都有下降趨勢。因為這些大零售商都在試圖削減成本,惟恐漲價毀了他們的形象。因此,他們對供應商的偷工減料也就睜只眼閉只眼了。
隨著成本壓力不斷增加,這種以犧牲產品安全和質量來壓低價格的做法終于招致大規模的產品召回。這一后果對于零售商和品牌企業來說都是嚴重的。他們在未來幾年中可能官司纏身,付出巨大代價。高昂的訴訟成本會警醒他們,壓榨中國制造商利潤的行為具有很大風險。
幾年前,我曾訪問過一家為美國某知名大型零售商供貨的臺灣電纜企業。該美國零售商每年年底都會對五家供應商進行末位淘汰,所以每家企業都拼命削價以求自保。報價最高的供應商遲早會被炒掉,而美國零售商屆時會找到一家新供應商,讓他們今后繼續彼此傾軋下去。不過,當中國和世界都面臨通貨膨脹壓力時,這種策略便產生了產品質量惡化的后果。那些大零售商將面臨的官司開支,可能比此前壓榨到的利潤還多。
最近幾次產品質量事件令一些大型采購商有所醒悟,開始調整他們的采購方式,包括減少供應商數量,加強質量監管。不過,減少供應商數量將顯著縮小采購商的議價余地,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放棄了壓榨策略,買方不得不支付足夠高的價格以保證產品質量。
目前的產品質量危機也引發出一個好結果,即中國制造商的定價變得更加可持續。這會提高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或改善貿易條件,從而有利于中國通過出口價格提升化解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的成本。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上一篇:全球金屬采礦業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