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信轉型看中國家電業變革方向
躍升:掌握核心技術
中國家電行業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家電制造基地,目前的問題是大而不強。大多數家電企業到現在還不能自主生產上游的核心零部件,缺乏上游核心技術和專利。參考日韓家電企業轉型之路,無不是將業務重點向更具技術含量的產業鏈上游轉移,通過掌控核心技術攫取更高利潤。值得欣喜的是,在過去幾年,國內部分家電企業的創新方向正在從“產品創新”向“技術創新”演變。而海信顯然走在了這一轉變浪潮的前端。
從開發出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信芯”,到國產第一條液晶模組生產線,再到牽頭LED背光國際標準制定,自主研發ULED顯示技術,提前布局激光顯示,海信一直在努力打破電視核心技術由日韓企業壟斷的局面。市場調研機構IHS發布了2015年度全球彩電市場統計數據,海信電視的出貨量以5.6%位居全球第三位,這是中國彩電品牌首次進入年度排名前三強。事實證明,在拉動家電行業市場增長的幾駕馬車中,規模擴張與價格驅動的效力正逐步減弱,唯有技術創新保持了持久的張力。正如董事長周厚健所說,海信不再是一個家電企業,而是變身為一家以技術驅動為核心的科技企業。這是中國家電業轉型繞不開的關鍵之路。
融合:向智能化轉型
應對變局,海信積極布局智能電視,搭建“內容+終端+數據+服務”價值鏈閉環,組建內容服務平臺“海視云”,上線互聯網教育平臺“聚好學”,推出萬物生靈的“互聯網+”戰略,實現電視、冰箱、空調、智能交通、醫療電子的IOT,驅動旗下產品的智能化、移動化、云端化。
豪言顛覆的互聯網跨界者至今沒有顛覆傳統彩電廠商的地位。數據顯示,2014年,三星、海信和TCL智能電視銷量都在千萬臺規模,而同期跨界者樂視銷量是150萬臺,小米是30萬臺。跨界者們用如此低的價格,為何沒有顛覆傳統彩電廠商?對于消費者們來說,購買智能電視時,畫質、功能是幾個重要的指標,這與普通電視的購買理念并沒有本質的區別。由此可見,互聯網品牌對市場的沖擊是有的,但率先完成智能化轉型并擁有技術底蘊的傳統家電企業依然可以保持優勢。
跨界:從toC到toB
海信正悄然進行著一場轉型,1998年就在智能交通領域布局,2003年進入光通信領域,2014年進入數字醫療。從toC的個人消費品轉向toB的商用產品和解決方案市場,2015年海信toB業務已占到集團銷售收入的23%,利潤卻貢獻了38%。在家電業增速大大放緩的今天,海信的“B2B”收入、利潤同比增長48.2%和31.8%。
如今,家電幾乎是中國競爭最為激烈的行業之一,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高企,吞噬著家電廠商薄如刀片的利潤。從國際來看,西門子、松下、GE、IBM等曾經的家電巨頭都呈現出同一條轉型路徑,收縮或放棄toC業務,向toB轉型。海信進軍醫療,復制其在智能交通、光通信的成功模式,與西門子、松下、GE等全球商業巨頭殊途同歸。但從終端消費市場轉向商用市場,相應的設計、研發、運營、售后服務等環節也需發生新的變化和調整。從這個角度來看,也是中國家電業轉型必須邁過的一道坎。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