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壓,中國大能源的第一選擇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新一屆國家能源委員會首次會議,研究討論了能源發(fā)展中的相關戰(zhàn)略問題。李克強強調,要發(fā)展遠距離大容量輸電技術,開工建設一批特高壓輸電通道,優(yōu)化資源配置,促進降耗增效。這是在國家層面首次提出要大力發(fā)展特高壓技術。
我國是個一次能源和電力負荷分布不均衡的國家,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煤炭資源分布在山西、陜西和內蒙古西部,三分之二以上的可開發(fā)水能資源分布在四川、西藏、云南;而經濟發(fā)展卻相反,東部地區(qū)遠比西部地區(qū)發(fā)展快,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電力電子負荷集中在京廣鐵路以東地區(qū)。
西部能源基地與東部負荷中心距離在500公里至2000公里左右。我國能源資源與生產力發(fā)展成逆向分布這一現狀,決定了能源和電力跨區(qū)域大規(guī)模輸送是必然趨勢。而特高壓具有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輸送電力和節(jié)約土地資源的特點。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線路輸送功率為500千伏線路的4至5倍;正負800千伏直流特高壓輸電能力是正負500千伏線路的兩倍多。同樣,特高壓交流線路在輸送相同功率的情況下,要將最遠送電距離延長3倍,而損耗只有500千伏線路的25%至40%。輸送相同功率,采用1000千伏線路輸電與采用500千伏的線路相比,可節(jié)約60%的土地資源。
目前,國家電網公司研究的特高壓輸電技術已經成熟,為西電的遠距離、大規(guī)模外送奠定了基礎。2009年1月以來,國家電網公司先后建成了晉東南—荊門1000千伏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向家壩—上海±800千伏直流范工程和四川錦屏—江蘇蘇南±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等3世界上電壓最高、容量最大、技術領先的特高壓交、直流工程,一直保持安全運行,經受住了雷電、高溫、嚴寒等惡劣氣候考試,系統運行穩(wěn)定,設備狀態(tài)正常,累計送電超過800億千瓦時,全面驗證了特高壓的安全性、優(yōu)越性和環(huán)境友好性。特別是2013年在國際智能電網論壇上,中國在特高壓與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方面,編制相關國際標準19項,擁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大會把中國特高壓輸電標準定為國際標準,將向世界推廣。
當前,我國輸電和輸煤的比例僅為1:20,要充分發(fā)展電網作為能源資源重要的載體功能,必須加快特高壓工程建設,把西部大能源轉移到中東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實現“以電代煤”,可以說是“讓煤從天上飛”或“讓水從天上流”,從根本上解決華中地區(qū),乃至整個中東部地區(qū)的電力供應短缺問題,故特高壓,無疑成為中國大能源的第一選擇。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