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工程機械企業欲重新打開出口市場
但隨著新興經濟體繼續保持高增長,雄心勃勃的歐洲企業開始著重打開出口市場,并設法通過建立合作、組建合資企業或建立分支機構等途徑來把握新興市場帶來的發展機遇。
德國的機械生產行業對歐洲以外市場的出口穩步增長。這可以從德國塑料橡膠機械協會(VDMA)的市場調研業務負責人ClaudiaFrey提供給的數據中看出來。
Frey說,例如,2010年德國隊韓國機械出口額猛增141%至8590萬歐元。這一數字在2011年進一步增至1.429億歐元,韓國已成為德國塑料機械出口第六大出口目的地,前五位分別是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和法國。
在2011年7月簽訂的歐洲-韓國雙邊貿易協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Frey說:“根據月度出口數據來看,在簽署該協定后,2011年6月/7月以后的出口額有大幅攀升。總體來看,關稅的降低對提高競爭力有所幫助,這對機械行業的所有行業領域都是如此?!?/P>
然而,部分行業觀察人士持更為謹慎的態度
意大利塑料橡膠機械協會(Assocomaplast)會長MarioMaggiani認為,成型機械生產企業可能無法從雙邊協定帶來的更大的貿易潛力中獲得豐厚的收益。
盡管他承認雙邊交易可能對擴大出口有一定的幫助,但他對是否能為歐洲企業帶來明顯的好處心存疑問。
他說:“歐洲的]技術比本地技術的價格要高出許多……毫無疑問,在中國,你只要花歐洲進口機型1/3的價格就能買到中國本地產的注塑機?!?/P>
Maggiani強調說,雖然歐洲在歐洲以外的本地市場上無法以價格作為賣點,尤其是在許多情況下根本不需要使用精密的高技術機械,但歐洲產機械的技術優勢是無可比擬的。
他說:“歐洲制造商在技術上始終是最拔尖的。顯然,如果企業生產的是帶有阻隔性能的高精密薄膜,或是需要9層的擠出吹膜生產線,他們一定會購買意大利或德國的設備?!?/P>
德國KraussMaffeiTechnologies公司的發言人MarkusBetsche認為,歐洲供應商可以將質量、性能和生產效率作為競爭的優勢。
他說:“創新帶來更高的生產效率或新的零部件屬性,這將為加工企業決勝全球市場帶來增值。這也使較高的價格顯得合理,或是能夠生產出相比低成本國家價格相當,但更具生產效率的產品。”
Maggiani說,真正能給歐洲企業帶來長遠利益的做法是在新興國家設立生產基礎。
他說:“鑒于我們身處的是一個全球化程度很高的世界,我們不能再一味地只局限在歐洲進行生產和制造,而應在全球建立起更廣的合作、組建合資企業或設立分支機構。”
歐洲機械制造商已經開始實施這一進程了
在上一財年,總部位于奧地利的Engel公司大幅提升了恩格爾機械(上海)有限公司的產能,今后將著重供應不斷發展的BRIC市場。另一家奧地利的公司WittmannBattenfeld公司在去年9月宣布,計劃于2013年在中國開始組裝注塑機。
VDMA的Frey預測說,隨著歐洲和印度及馬來西亞之間簽署更多的貿易協定,有望在將來給歐洲企業帶來好處。
她說:“如今印度已成為德國塑料橡膠機械行業第四大出口目的地,我們可以預見到歐洲與印度的貿易協定將給德國企業帶來額外的推動力。”
“如今中國、印度和其他門檻國家的需求與日俱增,對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正是歐洲機械供應商打開市場的切入點,能夠成功地對抗成本較低的供應商?!?/P>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