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二五":信息技術提升中國工業化
“中國信息技術的基礎并不比其他先進國家落后,發展瓶頸在于自主創新動力不足”,中國“十二五”規劃建議出臺后,中國科學院海歸學者易建強接受中新網記者訪問,寄望中國信息技術與基礎制造業深度融合,助力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
中國改革開放之后,大批留學生走出國門,并在學成后歸國奉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易建強就是其中之一。上世紀80年代,他赴日本留學,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并先后在東京和京都工作近10年。
2001年,易建強回國工作,在中國科學院從事智能控制方法及智能機器人技術研究。近年來,他先后承擔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知識創新項目等,帶領課題組在模糊控制、欠驅動機械系統控制、吊車控制、移動機械手控制等領域發表論文專著,并獲多項國家發明專利。
易建強認為,中國信息技術發展目前受到的限制主要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仍需潛心培養自主創新的土壤。
“中國的工業特別是基礎制造業比較落后,確實需要通過信息化技術,提升工業化水平。”他表示,目前機器人領域常用的器件,無論是傳感器、還是伺服系統等,國產產品均難以滿足要求,通常需采購國外產品。“如果基礎制造業水平上不去,中國未來仍然需要買國外的基礎元器件,那么整個工業將受制于國外。”
易建強認為,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落實到實處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需要科研工作者踏實做事,以及國家長期、全方面的支持。
從日本回到中國逾十年,易建強始終認為“當初回國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建議中國在“十二五”期間,高度重視信息技術在基礎制造業方面的應用,加大對基礎制造業的關注與投入,將短視的考核轉變為長期的大力支持,耐心扶持幾個國有或民營企業,以實現產業技術的真正提升。
中國改革開放之后,大批留學生走出國門,并在學成后歸國奉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易建強就是其中之一。上世紀80年代,他赴日本留學,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并先后在東京和京都工作近10年。
2001年,易建強回國工作,在中國科學院從事智能控制方法及智能機器人技術研究。近年來,他先后承擔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知識創新項目等,帶領課題組在模糊控制、欠驅動機械系統控制、吊車控制、移動機械手控制等領域發表論文專著,并獲多項國家發明專利。
易建強認為,中國信息技術發展目前受到的限制主要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仍需潛心培養自主創新的土壤。
“中國的工業特別是基礎制造業比較落后,確實需要通過信息化技術,提升工業化水平。”他表示,目前機器人領域常用的器件,無論是傳感器、還是伺服系統等,國產產品均難以滿足要求,通常需采購國外產品。“如果基礎制造業水平上不去,中國未來仍然需要買國外的基礎元器件,那么整個工業將受制于國外。”
易建強認為,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落實到實處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需要科研工作者踏實做事,以及國家長期、全方面的支持。
從日本回到中國逾十年,易建強始終認為“當初回國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建議中國在“十二五”期間,高度重視信息技術在基礎制造業方面的應用,加大對基礎制造業的關注與投入,將短視的考核轉變為長期的大力支持,耐心扶持幾個國有或民營企業,以實現產業技術的真正提升。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上一篇:十年奉獻 深耕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