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稅政策中要害合同能源管理 千億蛋糕呼之欲出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轉發《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根據《意見》,節能服務企業將享受免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等優惠,相關會計處理問題也得到明確。業內人士指出,支持節能服務業的財稅等政策切中要害,將為節能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掃平障礙。
由于節能服務業是新興行業,長期以來,稅收、會計政策的不匹配制約著該行業的發展。中節能環保科技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陳瑋指出,合同能源管理(EMC)雖然涉及設備供應,但核心價值體現在“服務”二字,然而按照我國現行稅收政策,當設備超過合同額的50%時視為銷售合同,企業需繳納17%的增值稅,而服務業的稅率是5%,“這已經成為制約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重要障礙。”
稅收政策的不明確也給企業無形中增加了稅負。據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節能服務公司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既涉及增值稅應稅貨物又涉及營業稅應稅勞務,其中,既有適用服務產業5%稅率的勞務,又有建筑安裝等適用3%稅率的勞務。在實際執行中,稅務機關對不易劃分的勞務一般采用從高適用稅率的辦法征收營業稅,造成企業營業稅負擔過重;同時,節能服務公司在合同期滿后,將節能設備等資產無償轉讓給用能單位,仍視同銷售繳納增值稅。
上述現象今后或將不復存在。根據《意見》,節能服務企業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可享受免營業稅、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的優惠,用能企業支付給節能服務公司的合理支出可以在計算所得稅時扣除,節能服務公司與用能企業的因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形成的資產的稅務處理也得到明確。
“上述稅收政策出臺后,將使得節能服務企業的稅負大大降低。”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稱。從事合同能源管理的國能新源投資(北京)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周煒峻也對本報記者稱,如果上述稅收支持得到落實,對于節能服務行業和企業來說是很好的事情,將為行業發展掃平一些障礙。周煒峻還進一步建議,在合同完成后,可以將用能企業每年節能收益的部分留給企業作為專項資金,以提高企業的積極性。
此外,《意見》還指出,有關部門將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把EMC項目納入中央預算內投資和中央財政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支持范圍,對節能服務公司采用EMC管理方式實施的節能改造項目,符合相關規定的,給予資金補助或獎勵,有條件的地方也要安排一定資金,支持和引導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數據顯示,2010年,中央預算安排的節能減排專項資金達500億元,比上一年增加200億元。
“以前中央的節能減排資金主要支持的是用能單位,并不支持節能服務企業,新政策意味著節能服務企業不僅可以獲得中央投資的青睞,也可以分得節能減排資金的一杯羹,對于節能服務企業來說,當然是好事了。”業內人士對記者稱。
市場規模接近1000億元
所謂合同能源管理,其實質就是:以減少的能源費用來支付節能項目全部成本的節能業務方式。能源消費差價是合同能源管理盈利的基礎。節能效果收益以未節能前的能源花費與節能后的能源花費的差價為基礎,按照比例進行分配。
“比如,一家酒店原來一年能源開支是80萬元,與我們簽訂EMC合同,我們自己投資以地源熱泵的形式改造其能源系統,為其節省了40萬元,這40萬元可能就由對方和我們二八分成。”國內最大的地源熱泵EMC公司挪寶新能源集團副總裁陳濤告訴記者。
“這是一種創新的商業模式,可以在地源熱泵、光伏、智能電網多個領域應用,只要你的節能工作能夠讓你在一定時間內收回成本并取得收益,你就可以賺錢。當然,也應考慮信用風險和資金壓力。”陳濤說。
據了解,我國上世紀90年代末引進EMC機制以來,通過示范、引導和推廣,服務范圍已擴展到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多個領域。2009年,全國節能服務公司達502家,完成總產值580多億元,形成年節能能力1350萬噸標準煤。不過,我國EMC機制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節能服務產業還存在財稅扶持政策少、融資困難以及規模偏小、發展不規范等突出問題,難以適應節能工作形勢發展的需要。
陳濤表示,目前,我國從事EMC領域的多是一些小公司,鮮有大企業。他認為,相關政策的出臺,將大大優化行業環境,并推動行業進行整合。陳濤認為,節能服務市場規模2010年有望達到1000億元。
申銀萬國日前發布報告指出,2010年節能服務產業產值有望達到800億元,增速有望保持30%-40%,未來行業市場容量有望高達4000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由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核心是要依靠長達15-20年的合同來維系,所以良好的信用環境和契約精神很重要。“實際操作過程中,信用和合同執行力度是第一位的。合同能源管理,沒有合同怎么管理?”一位企業家說。
節能服務和設備提供商有望受益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轉發《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了相關支持政策。部分上市公司有望從政策利好中受益。其中,受到直接影響的節能服務公司方面,泰豪科技(建筑節能)、煙臺冰輪和賽為智能(建筑節能、交通節能)等值得關注。
泰豪科技的智能建筑產業目前已構建了以建筑智能化、光伏建筑一體化和合同能源管理商業模式為主體的發展格局。去年10月,該公司投資控股國內能源合同管理模式先行者之一深圳卓克節能科技有限公司,卓克公司推廣的高頻電磁燈(俗稱無極燈)產品屬于新型高節能面光源,已在城市道路、工業建筑物等領域有多項成功案例。
煙臺冰輪則是我國最大的自制螺桿制冷壓縮機、活塞式壓縮機及工業制冷成套設備的生產企業。公司和參股公司均生產節能產品并且具有自主核心的技術實力,比如母公司的高效能螺桿制冷劑、參股公司的余熱鍋爐、工業余熱利用型溴化鋰制冷機、地源熱泵、水源熱泵等節能產品。并擁有強大的研發實力和專業化工程服務團隊。其旗下煙臺荏原空調設備有限公司40%生產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從事工業余熱利用、地源熱泵、合同能源管理,占工業余熱利用35%的份額,地源熱泵沈陽份額第一。
此外,節能設備提供商方面,雙良股份(余熱利用、建筑節能)、煙臺冰輪(余熱利用、余熱鍋爐)、合康變頻(變頻器)、九州電氣(變頻器)、德豪潤達(LED路燈)、科達機電(煤氣化爐),關注華光股份(余熱鍋爐)、海陸重工(余熱鍋爐)等也值得關注。
由于節能服務業是新興行業,長期以來,稅收、會計政策的不匹配制約著該行業的發展。中節能環保科技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陳瑋指出,合同能源管理(EMC)雖然涉及設備供應,但核心價值體現在“服務”二字,然而按照我國現行稅收政策,當設備超過合同額的50%時視為銷售合同,企業需繳納17%的增值稅,而服務業的稅率是5%,“這已經成為制約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重要障礙。”
稅收政策的不明確也給企業無形中增加了稅負。據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節能服務公司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既涉及增值稅應稅貨物又涉及營業稅應稅勞務,其中,既有適用服務產業5%稅率的勞務,又有建筑安裝等適用3%稅率的勞務。在實際執行中,稅務機關對不易劃分的勞務一般采用從高適用稅率的辦法征收營業稅,造成企業營業稅負擔過重;同時,節能服務公司在合同期滿后,將節能設備等資產無償轉讓給用能單位,仍視同銷售繳納增值稅。
上述現象今后或將不復存在。根據《意見》,節能服務企業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可享受免營業稅、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的優惠,用能企業支付給節能服務公司的合理支出可以在計算所得稅時扣除,節能服務公司與用能企業的因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形成的資產的稅務處理也得到明確。
“上述稅收政策出臺后,將使得節能服務企業的稅負大大降低。”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稱。從事合同能源管理的國能新源投資(北京)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周煒峻也對本報記者稱,如果上述稅收支持得到落實,對于節能服務行業和企業來說是很好的事情,將為行業發展掃平一些障礙。周煒峻還進一步建議,在合同完成后,可以將用能企業每年節能收益的部分留給企業作為專項資金,以提高企業的積極性。
此外,《意見》還指出,有關部門將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把EMC項目納入中央預算內投資和中央財政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支持范圍,對節能服務公司采用EMC管理方式實施的節能改造項目,符合相關規定的,給予資金補助或獎勵,有條件的地方也要安排一定資金,支持和引導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數據顯示,2010年,中央預算安排的節能減排專項資金達500億元,比上一年增加200億元。
“以前中央的節能減排資金主要支持的是用能單位,并不支持節能服務企業,新政策意味著節能服務企業不僅可以獲得中央投資的青睞,也可以分得節能減排資金的一杯羹,對于節能服務企業來說,當然是好事了。”業內人士對記者稱。
市場規模接近1000億元
所謂合同能源管理,其實質就是:以減少的能源費用來支付節能項目全部成本的節能業務方式。能源消費差價是合同能源管理盈利的基礎。節能效果收益以未節能前的能源花費與節能后的能源花費的差價為基礎,按照比例進行分配。
“比如,一家酒店原來一年能源開支是80萬元,與我們簽訂EMC合同,我們自己投資以地源熱泵的形式改造其能源系統,為其節省了40萬元,這40萬元可能就由對方和我們二八分成。”國內最大的地源熱泵EMC公司挪寶新能源集團副總裁陳濤告訴記者。
“這是一種創新的商業模式,可以在地源熱泵、光伏、智能電網多個領域應用,只要你的節能工作能夠讓你在一定時間內收回成本并取得收益,你就可以賺錢。當然,也應考慮信用風險和資金壓力。”陳濤說。
據了解,我國上世紀90年代末引進EMC機制以來,通過示范、引導和推廣,服務范圍已擴展到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多個領域。2009年,全國節能服務公司達502家,完成總產值580多億元,形成年節能能力1350萬噸標準煤。不過,我國EMC機制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節能服務產業還存在財稅扶持政策少、融資困難以及規模偏小、發展不規范等突出問題,難以適應節能工作形勢發展的需要。
陳濤表示,目前,我國從事EMC領域的多是一些小公司,鮮有大企業。他認為,相關政策的出臺,將大大優化行業環境,并推動行業進行整合。陳濤認為,節能服務市場規模2010年有望達到1000億元。
申銀萬國日前發布報告指出,2010年節能服務產業產值有望達到800億元,增速有望保持30%-40%,未來行業市場容量有望高達4000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由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核心是要依靠長達15-20年的合同來維系,所以良好的信用環境和契約精神很重要。“實際操作過程中,信用和合同執行力度是第一位的。合同能源管理,沒有合同怎么管理?”一位企業家說。
節能服務和設備提供商有望受益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轉發《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了相關支持政策。部分上市公司有望從政策利好中受益。其中,受到直接影響的節能服務公司方面,泰豪科技(建筑節能)、煙臺冰輪和賽為智能(建筑節能、交通節能)等值得關注。
泰豪科技的智能建筑產業目前已構建了以建筑智能化、光伏建筑一體化和合同能源管理商業模式為主體的發展格局。去年10月,該公司投資控股國內能源合同管理模式先行者之一深圳卓克節能科技有限公司,卓克公司推廣的高頻電磁燈(俗稱無極燈)產品屬于新型高節能面光源,已在城市道路、工業建筑物等領域有多項成功案例。
煙臺冰輪則是我國最大的自制螺桿制冷壓縮機、活塞式壓縮機及工業制冷成套設備的生產企業。公司和參股公司均生產節能產品并且具有自主核心的技術實力,比如母公司的高效能螺桿制冷劑、參股公司的余熱鍋爐、工業余熱利用型溴化鋰制冷機、地源熱泵、水源熱泵等節能產品。并擁有強大的研發實力和專業化工程服務團隊。其旗下煙臺荏原空調設備有限公司40%生產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從事工業余熱利用、地源熱泵、合同能源管理,占工業余熱利用35%的份額,地源熱泵沈陽份額第一。
此外,節能設備提供商方面,雙良股份(余熱利用、建筑節能)、煙臺冰輪(余熱利用、余熱鍋爐)、合康變頻(變頻器)、九州電氣(變頻器)、德豪潤達(LED路燈)、科達機電(煤氣化爐),關注華光股份(余熱鍋爐)、海陸重工(余熱鍋爐)等也值得關注。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