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風電產業遭遇困局
這相當于內蒙古龐大的風電場有320萬千瓦的風電機組不能出力,比例占到80%。而夜間,正是草原上風力最大、最穩定的黃金發電時刻。
擁擠的電網
這幾年,趙逵經常前往北京,游說政府和打聽政策,希望發改委和國家電網能夠給予烏蘭察布的風電發展更多支持政策。
從開始開發風電到現在,作為內蒙古風電資源最豐富的烏蘭察布市政府風電辦的副主任,趙逵只興奮了短短的兩年時間。
剛剛過去的2009年更是被他形容為“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原先規劃的2009年裝機200萬千瓦,實際完成量為零。發展綠色能源的兩條盈利方式,一是上網發電,二是出賣碳減排量,可是對于內蒙古龐大的風電場來說,現在基本上沒有一個能夠實現。
烏蘭察布市的狀況并非個案,國內的很多地區經歷了大躍進式的風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擴建之后,受制于電網、上網價格和受制于國際規則的新能源開發,正面臨同樣的困境。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正好位于西伯利亞冷高壓和蒙古氣旋流向內地的主風道上,是內蒙古乃至全國的風能富集區。由于風電的特性“靠天吃飯”,風力發電的集中時間點非常特殊,“比如,晚上的風大,但是晚上的用電量又小,這給電網造成很大的負擔。”在多數人看來的發展新能源的好事,在電網公司的人士看來卻是一大負擔。
即便是這樣,按照新能源規劃,國家有意把風電的比重提高到4%。
“4%?這是不可能的。”大唐電力規劃部門相關人士認為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風電的生產能力是200萬千萬,而整個集團的產能是8000萬千瓦,只有2%多一點。而且即便我們擴大裝機容量,電網公司也沒有能力輸送這些電力。”
該人士透露,“由于上不了網,現在甘肅和內蒙古東部的風電場還處于停產狀態呢。”面臨這種困境的不僅僅是大唐一家,“幾大電力集團的風電場情況都相似”,上述人士甚至形容自己的工作,天天都要和電網公司打交道,和他們協調電力輸送的問題。
據了解,目前在內蒙古投資建設風電的企業有60多家,每個企業都對風電外送受到限制感到擔憂。他們認為,如果不解決風電外送問題,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建設,特別是風電建設會受到嚴重打擊。
電價懸疑
對于電網公司而言,也是滿腹苦水,國家電網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副總工胡學浩曾多次參與可再生能源并網的課題研究。“在外界看來,可再生能源是環保的,可是像風電這樣不穩定的電力,卻是在‘污染’電網。”胡學浩表示,風電是可再生能源電力的主要組成部分,“風力發電非常不穩定,對電網的安全供電造成沖擊,電網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不是上了一個風電場項目,全部風電就能都被輸送出去。”
而對于光伏發電而言,最大的問題則集中在成本超過每度電1元,目前民用電終端價格是0.48元,這對電網來講,同樣是承受不起的。
把新能源變成“生產力”的另一個方面就是通過碳交易,出賣減排額度,但是這個領域的問題同樣復雜難解。
2009年哥本哈根大會前夕,就發生過國際氣候變化官員對中國20多個風電項目背后的經濟狀況提出質疑的情況。他們質疑的是,有時中國的風電項目上網電價會被故意設低,以讓項目獲得資格。
更重要的是,當國內涉及碳交易的企業與歐洲國家碳減排基金相聯系的時候,“他們直接指出,如果我們想把碳減排額度賣給他們,就必須采用他們國家企業的技術來進行項目建設。”業內人士表示,其實國內的技術已經很成熟了,可以達到聯合國所規定的標準,這是買家變相提高交易對價。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