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轉變發展方式需邁三道坎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10年的中國整體經濟工作進行了定調,特別提出,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更加突顯出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會議認為,做好明年經濟工作重點要在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機統一起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重點。
2009年,世界經歷了一場百年罕見的金融危機。從歷史經驗上看,經濟危機中往往也孕育著新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創新,才能推動后經濟危機時代的經濟結構重大調整,才能提供新的增長引擎,才能使經濟重新恢復平衡并提升到更高水平。誰能在科技創新方面占據優勢,誰就能掌握發展主動權,率先復蘇并走向繁榮。在應對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中,各國正在進行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的競賽,全球將進入空前創新密集和產業振興時代。無疑,中國紡織業也正在經歷這樣的階段。
早在去年5月,中國紡織業剛剛出現企穩回升的跡象時,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就開始考慮后金融危機時代產業的發展道路了,“造成目前困難的原因,既有世界市場的低迷,也有產業結構的不平衡。現在應該認真研究金融危機過后,傳統產業如何創新才能適應未來新形勢的要求。”
時至去年底,一組數據證實行業的企穩回升正在成為現實。在經歷了2009年初的谷底之后,紡織行業經濟逐步回暖,2009年1~11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利潤總額達到1331億元,同比增長25.39%,增速出現強勁反彈。紡織工業總產值達到34268億元,同比增長了9.71%。在出口方面,盡管同比還是下滑,但比1~11月收窄了1個百分點。
在杜鈺洲看來,行業的復蘇不是簡單的恢復原有水平,而是經過一系列調整后的升級。他認為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世界各國都在競相爭奪技術制高點,中國紡織業面臨勞動力成本提升、土地成本提升、環境、資源、能源等壓力,因此轉變發展方式是中國紡織業面向未來的必由之路。他特別提出中國紡織業轉變發展方式的重點,首先,要從主要依靠勞動力比較優勢,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轉變,大力推動自主研發、引進消化,加快技術改造,淘汰落后設備,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科技和品牌對紡織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其次,要從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節約型轉變,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最后,要從忽視環境向環境友好型轉變,大力發展清潔生產、綠色經濟,加強環境治理。
自主創新是核心
新年伊始,從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傳來喜訊,紡織行業有6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級獎勵,其中,由山東如意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武漢科技學院、西安工程大學和山東濟寧如意毛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及其產業化”項目榮獲200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這對紡織行業是個極大的鼓舞,同時也凸顯中國紡織業自主創新的力量。
溫家寶總理在獎勵大會上說,最終戰勝危機、實現經濟復蘇要靠科技的力量。科技創新不僅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強大武器,也是經濟持久繁榮的不竭動力。我們要始終堅持把自主創新作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中心環節,緊密跟蹤世界經濟科技發展趨勢,著力突破帶動技術革命、促進產業振興的前沿科學問題。
如意紡”技術的出現將紗支的細度提高到500支,為紡織面料超高支、輕薄化提供了可能。現在利用“如意紡”技術可以使羊絨面料比最薄的蠶絲面料還薄,這項技術讓掌握紡織工藝最先進技術的意大利等發達國家也望塵莫及。不僅如此,依靠這一技術,以前不能大規模使用的木棉、漢麻,都可以紡出細紗,織出高檔面料,包括過去難以利用的落地毛、落地棉等下腳料也得到了循環利用。國際羊毛局亞太區總裁帕斯卡森科夫評價: “如意紡”技術,突破的不僅僅是技術,而且把中國的創新能力引向世界,讓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
山東如意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邱亞夫說:“這是自主創新研發的技術,對提高我們中國紡織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走高端高附加值的產品生產道路,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意集團已經和國內80多家紡織企業合作,推廣“如意紡”技術,預計每年可以為中國紡織業增加100億元以上的效益。
這些獲獎項目只是行業眾多新技術、新成果中的一小部分,但它們代表了行業的主流。誰說紡織業是夕陽產業?這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向技術密集型產業飛奔。
但我們還要認識到,從整體上看,我國紡織工業自主創新能力還很薄弱,產業附加值和勞動生產率還不足以適應自身成本日益提高和爭奪國際產業供應鏈制高點的客觀需要,特別是在產學研集成創新方面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杜鈺洲提出我國紡織業自主創新應該從五方面著手:一是瞄準爭奪產業制高點的競爭,制定科技發展長遠規劃;二是加大先進實用技術的普及推廣力度;三是加快科技服務平臺的建設,惠及中小企業;四是鼓勵大專院校和大型企業加大在基礎研究和教育方面的投入;五是緊緊抓住人才教育工作,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淘汰落后產能是需要
“雖然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國內宏觀政策的變化給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但紡織工業正在平穩度過行業最艱難的時期。”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徐文英指出,從統計數據看,中國紡織業的產量、進出口量將繼續在全球保持領先地位,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市場占有率還將有所擴大。
金融危機開始后,隨著國際市場的需求大幅減少,紡織部分行業產能相對過剩的矛盾開始顯現,內銷競爭加劇,價格下降,紡織企業效益迅速下滑,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凸顯。
以棉紡企業為例,企業效益下降主要表現在生產效率低,而生產效率低主要是由于落后技術裝備還有相當的比重。目前,“三無一精”技術裝備的占有率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很大差距。清梳聯比重國內為42%,國際水平為60%;自動絡筒機國內為53%,國際為95%;無梭織機國內為42%,國際為80%以上。歐洲棉紡萬錠用工在30人以下,而我國平均在150人左右,由此導致生產成本高,制約了行業競爭能力的提高。同時產品品種不能完全適應高端市場的需求,不能完全滿足高檔針織品及高檔機織物用紗、坯布的需求。棉紡行業技術裝備的現狀也反映了整個行業的技術裝備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為我國紡織工業的發展繪出了具體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其中,通過淘汰落后的設備和產能,堅持自主創新、技術改造與淘汰落后相結合,是紡織行業完成對自身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進行調整,最終達到全面振興的關鍵。
不少企業充分利用市場不好的時機,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針對未來市場的變化采用新型裝備。山東立昌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生產高檔產業用帆布的企業,2009年該公司進一步拓展了產業用紡織品應用領域,先后引進國際先進的意大利高速劍桿織機和配套設備、瑞士高速轉杯紡紗機,以及高速并條機,打破了帆布生產行業設備落后的局面,解決了無法織造特種產業用帆布的問題,產品的各項性能指標大幅提高。2009年該公司在生產規模、銷售收入和綜合實力上一躍名列行業前茅。
山東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是色織行業公認的世界級企業,多年來該公司投資數億元資金全部用于國際先進設備和現代化生產線的引進,在國內率先引進了世界最先進的卡摩紡紗設備,并成功改造升級了卡摩賽絡集聚紡設備和技術,以此為基礎開發了一系列超高支純棉和多組分紗線。產品質量和品種有了質的飛躍,訂單紛至沓來。該公司還投資引進了國際先進的液氨生產線,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系列天然纖維超級免燙技術。憑借先進的設備和高質量的產品,公司總經理劉子斌這樣說:“公司現在訂單太多,有做不過來的趨勢。”在他看來,魯泰沒有感到金融危機的影響,“這主要是由于魯泰面料在中國采購的不可替代性。”
在《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有一項關于化纖產業淘汰落后產能的具體目標:到2011年淘汰230萬噸。據了解,圍繞這個目標,2009年化纖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已經接近100萬噸。
在印染行業,《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規定要淘汰75億米落后的印染能力,大約占我國印染生產能力的10%左右,這個目標的實現還需要印染行業付出很大的努力。為了加快淘汰印染落后產能的步伐,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諸多部門出臺嚴厲措施加快淘汰印染行業落后產能。據記者了解,擬出臺的重點舉措包括:堅持新增產能與淘汰落后產能“等量置換”或“減量置換”的原則;嚴禁向落后產能和嚴重過剩產能建設項目提供土地;抑制高消費、高排放產品市場需求,嚴格限制出口。淘汰落后產能目標完成情況將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體系。具體經濟手段還包括:對落后產能執行差別電價,擴大差別電價執行范圍,國家還將研究實行差別水價、差別天然氣價等措施;研究開征環境稅等稅收措施。金融機構也不得向未按規定期限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
節能減排是抓手
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讓低碳經濟這個詞匯走入了中國社會。中國政府已經宣布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到2020年比2005年減排40%~45%。紡織業作為中國最具競爭力的產業之一,不可避免地要承擔起降低碳排放的責任。有機構測算,一條約400克重的滌綸褲“一生”所消耗的能量大約是200千瓦時,相當于排放47千克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無論這個數據是否準確,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紡織業生產方式不得不發生變化,而這種改變毫無疑問貫穿著整個紡織產業鏈。對于紡織業來說,現階段節能減排成為可行性最高的重要環節。
紡織行業雖然沒有被列入污染嚴重和產能過剩行業,但在國家提倡節能減排的大環境下,行業在控制印染污水排放,降低用電、用水等能耗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
據環境保護部統計,我國印染企業單位產品的資源消耗量高出發達國家數倍,如先進國家每噸纖維印染用水量約100噸,而我國一般為300~400噸,大量有毒有害物質排入河流、湖泊,給水體造成污染。高能耗、高水耗和高排放是印染生產急需解決的問題。據相關部門統計,在39個行業中,紡織工業廢水排放量居第4位,占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量的9.6%,從這一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紡織業節能減排壓力很大。
徐文英認為,棉紡織行業未來的發展要鼓勵符合生態、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特種天然纖維的紗線、織物的生產,還要推廣新型、高效、節能的棉紡織工藝設備。這樣的建議盡管針對棉紡織行業而提出,但對于整個紡織行業也同樣適用。
目前許多紡織企業已經把節能減排作為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目標,從原料、技術、工藝等多方面著手實現降低碳排放的運行模式。
江蘇聯發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紡紗、制造、印染、制衣于一體的集團公司,該公司通過選用環保染料、資源循環利用、節能減排等一系列措施,真正實現了清潔生產,通過了歐洲嚴格的生態環保認證。該公司萬元產值能耗比江蘇省紡織業萬元產值平均能耗低0.142噸標準煤,在全國紡織業中處于領先水平。2009年,公司的接單量、出口創匯均實現增長。
達利(中國)有限公司投入巨資興建了13000平方米的亞洲最大的太陽能集熱系統,為印染生產提供熱水,減少了水溫加熱時間,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年可節煤7733噸,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量約11600噸。去年,該公司雖然銷售收入有所下降,但利潤卻實現翻番。
山東華紡股份有限公司開發了“少水節能染色關鍵技術“,此技術重點研究棉、絲綢冷軋堆染色、平幅液霧噴射小浴比染色等少水節能染色,與常規染色技術相比,能耗減少35%,用水減少21%,以此技術為基礎建立的4條生產線,年生產能力達到1567萬米。
隨著紡織“十一五”規劃即將完成,紡織工業 “十二五”規劃和紡織強國規劃也正在著手編制中。面對全球后金融危機時代的新形勢,中國紡織業正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自主創新、淘汰落后、節能減排已經成為建設紡織強國的嶄新命題。
在后危機時代,世界各國都在競相爭奪技術制高點,中國紡織業面臨成本提升、環境、資源、能源等壓力,因此轉變發展方式是中國紡織業面向未來的必由之路,而轉變發展方式的重點就是自主創新、淘汰落后、節能減排。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