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痛點指明努力方向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9日在上海市委黨校作專題輔導報告,主題是今年頒布、受全世界關注的國家戰略——《中國制造2025》。這是苗圩首次在工信部之外詳解《中國制造2025》。近兩個小時中,除了對這一制造強國藍圖作權威解讀,他還援引大量數字和案例,切中“中國制造”的驕傲和痛點,以及制造業革命性的未來。記者擷取部分案例,作簡單介紹。
制造業與移動互聯網、智能控制密切相關
關于制造業發展所面臨的革命性趨勢,苗圩除了提到里夫金的“能源互聯網”、《經濟學人》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還談起他與幾位跨國企業領袖和政府高官的交流,以此幫助人們體會新一輪產業革命的脈搏。
比如,在會見特斯拉創始人穆斯克時,苗圩說:“你是搞電動汽車的。”對方卻糾正道:“不,我們的產品是大型移動智能終端。”苗圩說,這個例子是想強調特斯拉雖然擁有汽車工廠的“形”,但設計理念、運營流程、產品形態,都與傳統汽車工業大有不同。實際上,這也是制造業在當今被賦予的一個重要特征——與移動互聯網、智能控制密切相關。
國產基礎件使用壽命僅為國外同類1/3到2/3
對于“中國制造”在全球的強勢地位,此前已經有大量數據呈現。苗圩簡單列舉了幾條:去年,中國工業增加值達22.8萬億元,20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50多家工業企業入選財富“全球500強”,數量僅次于美國。
苗圩說,在高端領域,中國相對美國的成本優勢,已經從10年前的14%驟然縮減到目前的4%,國內的能源、物流等硬成本甚至高于美國;而在低端領域,印度、越南等也憑借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對中國構成巨大競爭。特別要引起警惕的是,“中國制造”在質量上與國際水平相去甚遠。苗圩舉例說,國內渦噴、渦扇發動機主要軸承壽命與國際先進水平相差10倍以上,許多國產基礎件產品的使用壽命僅為國外同類產品的1/3到2/3,模具產品一般使用壽命較國外低30%到50%——這些都指明了“中國制造”的努力方向。
國內草根創業者的探索獲高層肯定
在推動《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落實時,苗圩注意到國內已經出現了一些代表制造業轉型發展趨勢的優秀案例。在報告中,除了小米(打造制造業創新生態)、海爾(建立高度智能化的冰箱工廠)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他特別提到一個草根創業者靠“互聯網+”思維的案例。
苗圩說,除了電池,充電樁是發展電動汽車產業最大的瓶頸。在這個“小老板”所在的江蘇常州,當地只有1000輛左右的新能源汽車,而過去半年卻建了1100多個充電樁。奧秘就在于,這位創業者在網上發出眾籌充電樁的邀約,應征者只要提供場地,無需出資就能永久分得一半的充電服務費收入,因此應者踴躍。這位創業者則將得到的充電樁選址資源打包,出售給潛在投資人,甚至是新能源汽車公司(賣點在于買車人可免費充電三年)。為此,國務院前不久在常州召開現場會,肯定了這種模式。
苗圩說,《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市場主導、政府引導——雖然也包括一些國家推動的重大專項,但在產業發展上,政府更多是撬動社會資本投入。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