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美國光伏產業持續低迷,我們卻風景獨好
7月,美國光伏企業Toledo Solar公司宣布破產。該公司臨時總裁、財務主管湯姆·普拉特表示,公司從5月起就逐步縮減運營規模。
日前,美國光伏龍頭企業SunPower公司陷入破產危機。SunPower公司最大客戶法國能源巨頭道達爾集團發表聲明稱,不再繼續與SunPower公司簽訂光伏發電項目購電協議,這包括即使已經完成組件交付但尚未竣工的光伏發電項目。
與之相反,7月的中國,不少頭部光伏企業集體闖中東,包括晶科能源、陽光電源、TCL中環、鈞達股份等相繼官宣在沙特斬獲大單或是聯合投資的消息。而更早前,協鑫科技、中信博、天合光能等公司同樣與中東國家達成合作,表達了建廠意愿。
此外,據美國媒體統計,2023年,美國有數百家光伏企業破產,其中大型光伏企業數量超10家。為何美國光伏產業持續低迷,我們卻風景獨好?
用戶保障缺位
美國光伏企業在營銷和日常管理上投入了巨額資金,為收回這部分投資,不得不抬高光伏產品售價,但這導致美國企業生產的光伏產品不具備競爭力,用戶不愿購買美國光伏產品。
此外,在美國大多數州,很多戶用光伏公司都只負責安裝,依賴第三方經銷商銷售產品。在推銷時,銷售人員會給出各種“花式”承諾,例如無需電費、能得到政府的稅收優惠。
但在光伏電池板真正安裝好之后,銷售人員早已消失,安裝公司則瀕臨破產。這是美國光伏產業模式的一項重大缺陷——銷售人員不擇手段只為賣出產品,而政府監管缺失,用戶保障缺位。
更過分的,有些銷售人員甚至私自抬高售價,中飽私囊。“在我擔任光伏發電系統銷售人員時,我發現不少銷售人員以公謀私,額外向消費者收取費用,但公司對此并不知情。”美國光伏公司Monalee負責人瓦利德·黑斯蒂透露,“對人員管理不到位也是美國光伏企業遭遇危機的原因之一。只要你有本事讓消費者接受更高價格,你可以將一個價值2萬美元的產品,翻倍賣到4萬美元。”
利率急劇上升,削弱需求增長
自2023年起,美聯儲為對抗通脹而頻繁加息,利率急劇上升削弱了新住宅系統的需求增長,也造成了戶用太陽能企業普遍的財務緊張和現金流困難。住宅太陽能金融機構Sunlight Financial在去年10月申請破產時便將原因歸于高利率。
除利率飆升外,政策變化也是阻礙美國戶用光伏發展的“一座大山”。2023年4月15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太陽能新政NEM(Net Energy Metering)3.0正式生效,新政大幅削減了對當地屋頂光伏業主余電上網的補償,延長投資回報周期,降低了光伏安裝的吸引力。
受NEM 3.0影響,加州光伏需求驟降、屋頂光伏安裝量減少80%。當地光伏與儲能協會報告稱,已有數千個項目遭到擱置,超17000名員工被裁,一大波知名企業宣告破產。
分析認為,盡管拜登政府正采取《通脹削減法(IRA)》來補貼美國光伏市場,但僅靠補貼的商業模式難以持續;疊加美國對華光伏產品進口關稅新規下,導致全球產業鏈最全、價格最低廉的光伏產品無法順利進入美國市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美國戶用太陽能市場仍將面臨壓力。
中國光伏:發展態勢良好
從中國光伏協會發布的“2024年光伏行業上半年發展回顧與下半年形勢展望報告”來看,我國光伏行業發展態勢良好。
2024年上半年,我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產量同比增長均超32%;2024年上半年國內光伏新增裝機10248萬千瓦,同比增長30.7%;
出口方面,2024年上半年國內硅片、電池、組件出口量分別同比增長34.5%、32.1%、19.7%;光伏生產設備出口額為12億美元,同比增長16.2%,其中對美國、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出口明顯增長。
2024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組件的出口市場呈多元化發展態勢,其中亞洲市場的增長尤為突出,而對傳統市場歐洲出口則出現了萎縮。
中國:出海發展潮
自2022年以來,受本土光伏制造業支持政策驅動,印度、美國、土耳其等海外市場迎來了新一輪擴產潮,為我國光伏設備制造企業帶來大量海外訂單,迎來出海發展潮。
同時,2022年以來,我國多家頭部光伏企業在東南亞等地區加速進行一體化產能建設,也進一步推動其設備合作企業在東南亞等市場的業務拓展。
此外,隨著TOPCon技術路線的明確,設備企業產能擴張取得較大進展,加之全球疫情管控放松等因素,我國光伏設備企業的海外出口迎來較快增長。
其中,連城數控、晶盛機電、高測股份、捷佳偉創、金辰股份等企業的海外業務均有較大幅度增長;晶盛機電、高測股份、金辰股份、邁為股份均在印度市場取得大額訂單;蘇州晟成在美國市場取得較大進展,連城數控、京運通成功開拓俄羅斯市場。
目前統計到的企業有較大比例通過與國內頭部光伏企業合作,實現了對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出口的快速增長。
東南亞產能受阻,轉向中東
2024年5月,美國商務部正式宣布對進口自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晶體硅光伏電池(無論是否組裝成模塊)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對進口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無論是否組裝成模塊)加征關稅。
2024年6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通過了對上述東南亞四國光伏產品反傾銷、反補貼調查關于損害的初步裁定。這意味著,中國光伏企業“借道”東南亞四國出口美國市場的計劃受阻。
大部分位于東南亞的產能受限后,中國光伏產業出海之路旋即掉頭,并重整旗鼓駛向中東。
值得肯定的是,中東“土豪們”的確存在一定的市場機遇。以沙特為例,在“沙特2030愿景”推動下,光伏項目有望迎來廣闊的市場空間。InfoLinkConsulting統計數據,2023年沙特市場規模預計為22GW至23GW,而到2024年則有望攀升至39GW。而具備成本、技術、供應等多方面優勢的中國光伏企業自然成為沙特的重要合作伙伴。
不過,集體闖中東的背后,風險亦存在。在今年7月中國光伏業界舉行的年中回顧與展望會議上,多家龍頭企業掌門人便有所呼吁:光伏企業在走出去時也要“少聚集”,要分散一些。
經歷了多輪打擊的中國光伏產業,需要明白“無需將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的道理。
小結:
美國光伏產業持續低迷的根源在其自身,中國在經歷過光伏低谷后,早已不將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出海尋求多元化發展之路。未來,中國的光伏之路,也將越跋涉越坦途!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