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線技術戰略聯盟:萬里長征第一步
2月底,數控系統現場總線技術標準聯盟在北京宣告成立。該聯盟由國內數控系統和現場總線技術領先的五家單位聯合發起,他們分別是: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大連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沈陽高精數控技術有限公司、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和浙江中控電氣技術有限公司。據悉,聯盟宗旨是為了提高中國數控系統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總干事長吳柏林認為:“總線技術是數控系統技術制高點,目前國際上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日本、美國、德國都在張羅統一標準,借機推進其數控系統產業的發展。”
發改委牽頭企業自主合作
關于促進機床數控系統發展,中央和國務院領導曾多次批示。根據批示精神,國家發改委按照企業自愿的原則,由發改委工業司牽頭組織成立了數控系統現場總線技術標準聯盟。聯盟下設領導小組、理事會和工作組。
領導小組組長由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擔任,發改委工業司司長陳斌任副組長,中科院院士徐性初等行業知名專家及行業主管機構領導擔任組員。理事會由五家入盟企業的董事長組成,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吉紅任秘書長。作為運作機構,工作組由這五家企業的技術人員組成,大連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陳虎任組長,其他四家企業的總工任副組長。
成立會議上,陳吉紅代表聯盟成員匯報了聯盟籌備的工作過程,當前面臨的形勢及下一步工作重點。成員企業領導均表示,成立數控系統現場總線技術標準聯盟對行業發展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今后將以國家利益、行業利益為重,積極參與有關工作,坦誠合作,共同推進聯盟建設,為提升我國數控系統現場總線技術水平做出貢獻。
張國寶指出,這幾年機床數控系統受到社會各個方面越來越多的關注,發改委也為此開展了多項工作。去年以來就幾次專門召開工作會議研究加快數控系統發展,《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實施方案》也把發展高檔數控系統作為專項工作的重點。隨著工作的深入,制定一個適應新技術要求的數控系統標準顯得更加迫切。一些院士、行業老專家等都提出了建立我國自己的控制總線標準的建議,機床數控系統的骨干企業也表達了這個愿望。可以說,成立數控系統現場總線技術標準聯盟,是各個方面的共同意愿。
張國寶還分析了國際數控系統行業發展趨勢和國內面臨的形勢,指出數控系統是數控機床的核心技術,數控系統內部數據通信現行標準落后,是制約我國中高檔數控系統發展和產業化的瓶頸之一。國內不少企業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并主動開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面對強大的國外對手,國內每一家企業都顯得勢單力薄,大家都希望開展合作,形成合力,集中優勢資源,與國外強勢企業抗衡。在這種情況下,制定一個行業共同遵守的標準,構筑共同的發展平臺,對于集中行業力量,發揮各方積極性,形成國內合作對外競爭的局面,具有重大意義。
張國寶強調,聯盟的任務有兩個,一是研究制定數控系統現場總線技術標準,二是共同貫徹這個標準。其中制定標準是關鍵,貫徹執行是重點。
共性技術缺失難題或可破解
吳柏林說:“回顧過去幾個五年計劃的攻關指導思想,往往以跟蹤世界發展的最新水平為立項之根本,忽視產業發展之實際需求,沒有充分體現企業的主體地位,因此相當多的科研成果不能轉化為生產力,造成科研項目多,但產業技術進步不快的局面。”
隨著我國機床工業的迅速崛起,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力量薄弱的問題日益突出,進一步分析,則表明我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建立,而現存的科技創新體系尚不能支撐數控機床產業發展和引領未來的作用。
戰略聯盟似乎為解決機床行業共性技術研發力量薄弱的問題提供了一條可行之路。戰略聯盟首次突破企業單兵作戰的常規,立足從行業的層面解決技術創新的深層次問題。
此次的數控系統現場總線技術標準聯盟并不是聯盟的開先河者。據科技部有關人士介紹,在此之前,已經相繼成立了四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包括鋼鐵可循環流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煤炭開發利用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作為技術創新領域一項新的探索,戰略聯盟已經有蔚然成風之勢。
但建立聯盟顯然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還有眾多深層矛盾有待解決。首當其沖的就是技術共享和市場競爭的矛盾,在不久前科技部組織的機床行業自主創新研討會上,吳柏林對在場的陳吉紅和大連光洋總經理于德海說:“別看你們哥倆在這談合作,你們手下的人照樣在市場上廝殺。”的確,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自身利益,拋開這一背景談合作,無異于緣木求魚。
實際上,入盟企業對合作項目的選擇也是煞費苦心的,陳吉紅說:“之所以選擇數控系統現場總線技術,原因有三。一是現場總線技術已經成為高檔數控機床向高效、高速發展的瓶頸;二是現場總線技術是一個共性技術;三是現場總線技術國內幾家企業發展水平相當,如果有人處于壟斷地位,聯盟肯定難上加難。”
然而,在可預見的未來,利益爭端仍然不可避免。對此,科技部政策體改司司長梅永紅建議聯盟企業之間采用經濟合同的形式規定好權利義務,用市場的辦法解決合作中的問題。北京第一機床廠總工程師劉宇凌認為,還應該有第三方的結構來擔任仲裁的角色,這樣聯盟才能長久的存在。
“過去企業間的合作僅僅局限于單個項目。”北京第一機床廠廠長崔志成說,“這樣的合作頂多三五年,弄不好幾個月就散伙了,聯盟只有國家主導才能穩固。”
數控系統現場總線技術標準聯盟的志向顯然不在三五年,吳柏林說:“搞這個聯盟的第二個目的是,將來由現場總線技術起步,創建一個技術聯盟。現在這個技術標準聯盟本身就帶有技術開發性質,如果順著這條路摸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辦法,就可以把這個聯盟搞成一個研發平臺。”
數控系統現場總線技術標準聯盟籌備歷時半年,是數控發展專項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該聯盟將為解決如何在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體制下建立行之有效的國家創新體系這一重大問題提供有效的探索。
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總干事長吳柏林認為:“總線技術是數控系統技術制高點,目前國際上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日本、美國、德國都在張羅統一標準,借機推進其數控系統產業的發展。”
發改委牽頭企業自主合作
關于促進機床數控系統發展,中央和國務院領導曾多次批示。根據批示精神,國家發改委按照企業自愿的原則,由發改委工業司牽頭組織成立了數控系統現場總線技術標準聯盟。聯盟下設領導小組、理事會和工作組。
領導小組組長由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擔任,發改委工業司司長陳斌任副組長,中科院院士徐性初等行業知名專家及行業主管機構領導擔任組員。理事會由五家入盟企業的董事長組成,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吉紅任秘書長。作為運作機構,工作組由這五家企業的技術人員組成,大連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陳虎任組長,其他四家企業的總工任副組長。
成立會議上,陳吉紅代表聯盟成員匯報了聯盟籌備的工作過程,當前面臨的形勢及下一步工作重點。成員企業領導均表示,成立數控系統現場總線技術標準聯盟對行業發展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今后將以國家利益、行業利益為重,積極參與有關工作,坦誠合作,共同推進聯盟建設,為提升我國數控系統現場總線技術水平做出貢獻。
張國寶指出,這幾年機床數控系統受到社會各個方面越來越多的關注,發改委也為此開展了多項工作。去年以來就幾次專門召開工作會議研究加快數控系統發展,《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實施方案》也把發展高檔數控系統作為專項工作的重點。隨著工作的深入,制定一個適應新技術要求的數控系統標準顯得更加迫切。一些院士、行業老專家等都提出了建立我國自己的控制總線標準的建議,機床數控系統的骨干企業也表達了這個愿望。可以說,成立數控系統現場總線技術標準聯盟,是各個方面的共同意愿。
張國寶還分析了國際數控系統行業發展趨勢和國內面臨的形勢,指出數控系統是數控機床的核心技術,數控系統內部數據通信現行標準落后,是制約我國中高檔數控系統發展和產業化的瓶頸之一。國內不少企業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并主動開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面對強大的國外對手,國內每一家企業都顯得勢單力薄,大家都希望開展合作,形成合力,集中優勢資源,與國外強勢企業抗衡。在這種情況下,制定一個行業共同遵守的標準,構筑共同的發展平臺,對于集中行業力量,發揮各方積極性,形成國內合作對外競爭的局面,具有重大意義。
張國寶強調,聯盟的任務有兩個,一是研究制定數控系統現場總線技術標準,二是共同貫徹這個標準。其中制定標準是關鍵,貫徹執行是重點。
共性技術缺失難題或可破解
吳柏林說:“回顧過去幾個五年計劃的攻關指導思想,往往以跟蹤世界發展的最新水平為立項之根本,忽視產業發展之實際需求,沒有充分體現企業的主體地位,因此相當多的科研成果不能轉化為生產力,造成科研項目多,但產業技術進步不快的局面。”
隨著我國機床工業的迅速崛起,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力量薄弱的問題日益突出,進一步分析,則表明我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建立,而現存的科技創新體系尚不能支撐數控機床產業發展和引領未來的作用。
戰略聯盟似乎為解決機床行業共性技術研發力量薄弱的問題提供了一條可行之路。戰略聯盟首次突破企業單兵作戰的常規,立足從行業的層面解決技術創新的深層次問題。
此次的數控系統現場總線技術標準聯盟并不是聯盟的開先河者。據科技部有關人士介紹,在此之前,已經相繼成立了四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包括鋼鐵可循環流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煤炭開發利用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作為技術創新領域一項新的探索,戰略聯盟已經有蔚然成風之勢。
但建立聯盟顯然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還有眾多深層矛盾有待解決。首當其沖的就是技術共享和市場競爭的矛盾,在不久前科技部組織的機床行業自主創新研討會上,吳柏林對在場的陳吉紅和大連光洋總經理于德海說:“別看你們哥倆在這談合作,你們手下的人照樣在市場上廝殺。”的確,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自身利益,拋開這一背景談合作,無異于緣木求魚。
實際上,入盟企業對合作項目的選擇也是煞費苦心的,陳吉紅說:“之所以選擇數控系統現場總線技術,原因有三。一是現場總線技術已經成為高檔數控機床向高效、高速發展的瓶頸;二是現場總線技術是一個共性技術;三是現場總線技術國內幾家企業發展水平相當,如果有人處于壟斷地位,聯盟肯定難上加難。”
然而,在可預見的未來,利益爭端仍然不可避免。對此,科技部政策體改司司長梅永紅建議聯盟企業之間采用經濟合同的形式規定好權利義務,用市場的辦法解決合作中的問題。北京第一機床廠總工程師劉宇凌認為,還應該有第三方的結構來擔任仲裁的角色,這樣聯盟才能長久的存在。
“過去企業間的合作僅僅局限于單個項目。”北京第一機床廠廠長崔志成說,“這樣的合作頂多三五年,弄不好幾個月就散伙了,聯盟只有國家主導才能穩固。”
數控系統現場總線技術標準聯盟的志向顯然不在三五年,吳柏林說:“搞這個聯盟的第二個目的是,將來由現場總線技術起步,創建一個技術聯盟。現在這個技術標準聯盟本身就帶有技術開發性質,如果順著這條路摸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辦法,就可以把這個聯盟搞成一個研發平臺。”
數控系統現場總線技術標準聯盟籌備歷時半年,是數控發展專項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該聯盟將為解決如何在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體制下建立行之有效的國家創新體系這一重大問題提供有效的探索。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