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機械產品加工貿易結構待調整
一直以來,加工貿易是發展進出口的重要貿易方式,對我國擴大出口、增加就業、利用外資、吸納境外機械制造業轉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為此,我國十分重視加工貿易的發展,制定了多項鼓勵加工貿易發展的政策、法規和管理制度。但到目前為止,隨著經濟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工貿易給我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國家有關部門也陸續出臺了調整加工貿易的相關政策。
58種機械產品列入加工貿易禁止目錄
2007年4月5日,商務部、海關總署和國家環保總局聯合發布公告,公布了《2007年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以下簡稱《目錄》),以限制加工技術水平較低、生產工藝水平落后及高耗能、高污染和大量消耗國內資源商品的加工貿易。《目錄》共列出了1140種海關10位數稅號商品,其中新增184種,從2007年4月26日起執行。
公告同時規定,新增補商品在2007年4月26日以前已經商務主管部門批準的加工貿易業務,允許按規定向海關申請加工貿易備案,并在經審批的合同有效期內執行完畢;以企業為單元管理的聯網監管企業允許在2008年4月5日前執行完畢。
在禁止的目錄中,主要涉及柴油等能源產品、部分化工原料、農副產品、稀土金屬礦、紙漿等。機械產品方面,共有58種列入,其中禁止加工貿易出口的兩種(鉛酸蓄電池),禁止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舊機電產品的56種。
在禁止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舊機電產品的56種中,空氣調節器13種,非電熱(用煤、油、天然氣)工業爐4種,制冷機械及其零件29種,復印設備1種,印刷機械及零件6種,照相機3種。
以上禁止類產品中,鉛酸蓄電池加工貿易出口影響2億美元,其他用進口舊設備作為加工貿易出口的影響有限。
我國機械工業加工貿易四大特點
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統計,2006年我國機械工業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為1010.97億美元,同比增長28.26%,占機械工業當年進出口總額2839.71億美元的35.6%。其中,進口332.03億美元,同比增長22.34%,占機械工業進口額1416.12億美元的23.44%;出口678.93億美元,同比增長31.36%,占機械工業出口金額1423.59億美元的47.69%。
加工貿易出口中,來料加工出口90.25億美元,增長20.47%,進料加工出口588.68億美元,增長33.21%。
近幾年來,加工貿易出口是機械工業出口最多的貿易方式,出口金額均占機械工業出口總額的50%左右,多于一般貿易出口。據海關統計,2002年加工貿易出口占機械工業出口的比重為55.55%,2003年為55.31%,2004年為54.86%,2005年為49.47%,2006年雖下降到47.69%,但金額仍多于一般貿易出口。2006年,我國機械工業加工貿易出口678.93億美元,比一般貿易出口675.8億美元多3.13億美元。
根據2006年的數據,我國機械工業加工貿易出口有以下特點:一是加工貿易出口在機械工業出口中占有50%左右的比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二是外資企業加工貿易占機械工業加工貿易出口的84.41%,出口達573.1億美元,處于主體地位;三是沿海省市加工貿易出口占機械工業加工貿易出口的97.9%,非常集中;四是機械工業加工貿易的主要貿易伙伴是美國、歐盟、日本,而日本、我國臺灣地區、東盟和韓國是機械產品加工貿易的主要進口國家和地區。
2006年,我國機械工業從美國加工貿易進口僅19.91億美元,而出口達158.6億美元,主要是從日本、我國臺灣省、韓國、泰國進口料件加工后,轉向出口美國。加大了我國與美國的貿易逆差。
調整加工貿易產品結構的四大舉措
首先,提高進入門檻,限止加工技術水平低,工藝落后的產品。
從機械工業加工貿易的產品結構看,盡管有一批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但多數產品仍屬于勞動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產品,相當部分屬于加工技術水平低、工藝落后的產品(如部分金屬結構件、鑄鍛件、鏈條、標準緊固件、望遠鏡、電動工具、部分電線電纜、低壓開關及插頭插座、水表、煤氣表、電度表等)。為此,需要提高進入門檻,限止加工技術水平低、工藝落后的加工貿易產品。
其次,進一步禁止高污染產品的加工貿易。
當前,在某些加工貿易項目中,要注意防止“輸出資源、高耗能源、留下污染”的問題。在機械行業中,尤其要關注在生產過程中由于粉塵、有害物質的污染危害職工身體健康。如鑄鐵件、鑄鋼件生產過程的粉塵污染,磨具、磨料生產過程的砂塵污染,電池和電鍍、油漆、熱處理生產過程中有害物質(如鉛、鎘、汞等)的污染等。據了解,目前在一些加工貿易企業(尤其是外資企業和中小企業)中污染情況比較嚴重,需要引入企業社會責任評估制度,完善和健全環保標準,嚴防外資企業通過加工貿易將污染轉移到我國。
第三,不斷提升和改善產品結構,延長加工貿易產業鏈。
當前,我國機械工業加工貿易要著力提升和改善產品結構,重點突出以下內容:一是由低檔產品向中高檔產品發展。如由普通機床向數控機床提升,低中檔數控機床向中高檔數控機床發展;由“三表”(煤氣表、水表、電度表)、“三鏡”(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向調節閥、變送器、記錄儀、流量計等提升,普通儀表向數字化、智能化儀表發展;由220MVA以下變壓器向中大容量變壓器提升,小功率內燃發電機組向較大功率內燃發電機組升級,低電壓電纜向中高壓電纜發展等。二是由貼牌生產逐步轉入自主品牌生產,如標準緊固件、電動工具、電線電纜等。
三是由單機逐步向機組、成套設備發展。
不僅是單臺設備,而且還可承擔生產線和成套設備的加工制造。四是延長加工貿易產業鏈,承擔產品設計、設備使用培訓、售后維修服務和維修備件供應等。
第四,促進加工貿易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機械工業加工貿易的地區分布,過度集中在沿海城市。由于沿海部分地區土地資源緊缺、勞動力成本上升,一些傳統產業的加工貿易逐漸失去競爭優勢,應創造條件促進其向中西部地區或本地欠發達區域轉移
58種機械產品列入加工貿易禁止目錄
2007年4月5日,商務部、海關總署和國家環保總局聯合發布公告,公布了《2007年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以下簡稱《目錄》),以限制加工技術水平較低、生產工藝水平落后及高耗能、高污染和大量消耗國內資源商品的加工貿易。《目錄》共列出了1140種海關10位數稅號商品,其中新增184種,從2007年4月26日起執行。
公告同時規定,新增補商品在2007年4月26日以前已經商務主管部門批準的加工貿易業務,允許按規定向海關申請加工貿易備案,并在經審批的合同有效期內執行完畢;以企業為單元管理的聯網監管企業允許在2008年4月5日前執行完畢。
在禁止的目錄中,主要涉及柴油等能源產品、部分化工原料、農副產品、稀土金屬礦、紙漿等。機械產品方面,共有58種列入,其中禁止加工貿易出口的兩種(鉛酸蓄電池),禁止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舊機電產品的56種。
在禁止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舊機電產品的56種中,空氣調節器13種,非電熱(用煤、油、天然氣)工業爐4種,制冷機械及其零件29種,復印設備1種,印刷機械及零件6種,照相機3種。
以上禁止類產品中,鉛酸蓄電池加工貿易出口影響2億美元,其他用進口舊設備作為加工貿易出口的影響有限。
我國機械工業加工貿易四大特點
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統計,2006年我國機械工業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為1010.97億美元,同比增長28.26%,占機械工業當年進出口總額2839.71億美元的35.6%。其中,進口332.03億美元,同比增長22.34%,占機械工業進口額1416.12億美元的23.44%;出口678.93億美元,同比增長31.36%,占機械工業出口金額1423.59億美元的47.69%。
加工貿易出口中,來料加工出口90.25億美元,增長20.47%,進料加工出口588.68億美元,增長33.21%。
近幾年來,加工貿易出口是機械工業出口最多的貿易方式,出口金額均占機械工業出口總額的50%左右,多于一般貿易出口。據海關統計,2002年加工貿易出口占機械工業出口的比重為55.55%,2003年為55.31%,2004年為54.86%,2005年為49.47%,2006年雖下降到47.69%,但金額仍多于一般貿易出口。2006年,我國機械工業加工貿易出口678.93億美元,比一般貿易出口675.8億美元多3.13億美元。
根據2006年的數據,我國機械工業加工貿易出口有以下特點:一是加工貿易出口在機械工業出口中占有50%左右的比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二是外資企業加工貿易占機械工業加工貿易出口的84.41%,出口達573.1億美元,處于主體地位;三是沿海省市加工貿易出口占機械工業加工貿易出口的97.9%,非常集中;四是機械工業加工貿易的主要貿易伙伴是美國、歐盟、日本,而日本、我國臺灣地區、東盟和韓國是機械產品加工貿易的主要進口國家和地區。
2006年,我國機械工業從美國加工貿易進口僅19.91億美元,而出口達158.6億美元,主要是從日本、我國臺灣省、韓國、泰國進口料件加工后,轉向出口美國。加大了我國與美國的貿易逆差。
調整加工貿易產品結構的四大舉措
首先,提高進入門檻,限止加工技術水平低,工藝落后的產品。
從機械工業加工貿易的產品結構看,盡管有一批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但多數產品仍屬于勞動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產品,相當部分屬于加工技術水平低、工藝落后的產品(如部分金屬結構件、鑄鍛件、鏈條、標準緊固件、望遠鏡、電動工具、部分電線電纜、低壓開關及插頭插座、水表、煤氣表、電度表等)。為此,需要提高進入門檻,限止加工技術水平低、工藝落后的加工貿易產品。
其次,進一步禁止高污染產品的加工貿易。
當前,在某些加工貿易項目中,要注意防止“輸出資源、高耗能源、留下污染”的問題。在機械行業中,尤其要關注在生產過程中由于粉塵、有害物質的污染危害職工身體健康。如鑄鐵件、鑄鋼件生產過程的粉塵污染,磨具、磨料生產過程的砂塵污染,電池和電鍍、油漆、熱處理生產過程中有害物質(如鉛、鎘、汞等)的污染等。據了解,目前在一些加工貿易企業(尤其是外資企業和中小企業)中污染情況比較嚴重,需要引入企業社會責任評估制度,完善和健全環保標準,嚴防外資企業通過加工貿易將污染轉移到我國。
第三,不斷提升和改善產品結構,延長加工貿易產業鏈。
當前,我國機械工業加工貿易要著力提升和改善產品結構,重點突出以下內容:一是由低檔產品向中高檔產品發展。如由普通機床向數控機床提升,低中檔數控機床向中高檔數控機床發展;由“三表”(煤氣表、水表、電度表)、“三鏡”(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向調節閥、變送器、記錄儀、流量計等提升,普通儀表向數字化、智能化儀表發展;由220MVA以下變壓器向中大容量變壓器提升,小功率內燃發電機組向較大功率內燃發電機組升級,低電壓電纜向中高壓電纜發展等。二是由貼牌生產逐步轉入自主品牌生產,如標準緊固件、電動工具、電線電纜等。
三是由單機逐步向機組、成套設備發展。
不僅是單臺設備,而且還可承擔生產線和成套設備的加工制造。四是延長加工貿易產業鏈,承擔產品設計、設備使用培訓、售后維修服務和維修備件供應等。
第四,促進加工貿易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機械工業加工貿易的地區分布,過度集中在沿海城市。由于沿海部分地區土地資源緊缺、勞動力成本上升,一些傳統產業的加工貿易逐漸失去競爭優勢,應創造條件促進其向中西部地區或本地欠發達區域轉移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下一篇:國內外濕度傳感器研發取得長足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