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后設備智能化將成為主要潮流
有報告顯示,我國印刷機裝機量的增長速度比國內生產總值(GDP)11.4%的增長速度略高,2007年在13%左右。專家表示,現有印刷產能基本滿足市場需求,雙方呈現良性增長趨勢,而印后裝訂設備裝機量明顯不足,自動化、智能化印后設備的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國印后設備的市場現狀如何?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 記者近日就此采訪了行業相關人士。
市場格局 北人、上海紫光、精密達三足鼎立
對我國的印后設備制造業來說,用“起步晚、發展速度快”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了。從20世紀70年代起,“自主研發”的概念才真正進入這一行業。當時,北京人民機械廠與北京印刷機械研究所、北京新華印刷廠修制車間共同研發了國內首批冷膠(又稱白膠)無線膠訂生產線,隨后又開發了生產聯動線等一系列產品。
改革開放后,對印后設備的研發投入逐年增加,直接推動了印后產業的發展。1984年~1985年年間,國內引進了馬天尼的聯動線生產技術,促進了我國印后聯動生產線的誕生。首先是全國各地的新華印刷廠裝備了印后聯動生產線,隨后普及到國內十幾萬家印刷企業。除了上海紫光(原上海訂書機器廠)有限公司等推出自主品牌的無線膠訂設備,OEM方式的合作也開始出現——由東京出版機械株式會社提供技術支持、加工設備和管理方式,憑借北人的影響力和在中國廣泛的銷售服務網絡,大量貼上“北人牌”商標的印后設備涌現到中國市場。
據統計,2002年~2007年,北人銷售了90余套印后裝訂聯動線,基本占據了國內40%的印后裝訂設備市場份額。從市場占有率來看,北人、上海紫光、精密達三足鼎立的市場格局基本形成。
發展趨勢 數字化工作流程是主流
如果采用相同的流程標準,國內印刷企業的國際產品加工能力無疑會大大增強,中國印企承接海外訂單也便不僅僅是少數幾家大企業的“奢望”了。
與早期單機串聯的聯動生產線不同,現在多數設備已經添加了智能化模塊,從而更加有效地減少了重復勞動。近年來,國內已經有3家企業加入了CIP4國際組織,引進了國際接口,或者說工作流程。但總體來說,國內多數印企對印刷流程標準的重要性仍缺乏認識。
北人集團印后服務部經理張四同告訴記者,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內印企實現了印前CTP,但相應的印刷流程、印后流程的相關接口標準卻沒有普及,未來幾年里,數字化工作流程的延續和發展將是印刷業的主要潮流。國外的先進企業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例如海德堡的M600型印刷機,就增加了讀版器模塊,可以將印刷制版中心處理的印版數據轉換為機器可識別的格式,通過軟體轉移到印刷機上,再經過讀版、掃描裝置,就可以直接印刷。
應用CIP4標準可以建立便利的工作流程。舉例來說,只要美國的出版社按照CIP4標準制定印刷任務,北京的新華印刷廠就可以通過網絡接受電子數據,然后通過CTP技術電腦制版直接上機印刷。因為印刷的技術要求已經數據化,具體到數字范圍或數值,所以減少了送書樣的流程。同時美國企業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書樣、印數、原輔材料的全程監控、實時監控,比如,只需通過電腦終端,就可以查詢印刷機臺實時數據,假設指定使用晨鳴紙業的紙張,就可以通過掃描預裝的紙張條碼來確定紙張規格,進行印刷后還可以隨時讀取書芯印數、彩封印刷情況等實時數據。
近年來,北大方正等企業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廣其CTP產品,力求在硬件上確保實現數字化流程,但個性化出版、數字出版流程等在國外市場比較流行的新型印刷出版模式在國內發展緩慢,專家認為,主要是由于管理體制不同,但國內對這方面的認識正在不斷提高。
市場格局 北人、上海紫光、精密達三足鼎立
對我國的印后設備制造業來說,用“起步晚、發展速度快”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了。從20世紀70年代起,“自主研發”的概念才真正進入這一行業。當時,北京人民機械廠與北京印刷機械研究所、北京新華印刷廠修制車間共同研發了國內首批冷膠(又稱白膠)無線膠訂生產線,隨后又開發了生產聯動線等一系列產品。
改革開放后,對印后設備的研發投入逐年增加,直接推動了印后產業的發展。1984年~1985年年間,國內引進了馬天尼的聯動線生產技術,促進了我國印后聯動生產線的誕生。首先是全國各地的新華印刷廠裝備了印后聯動生產線,隨后普及到國內十幾萬家印刷企業。除了上海紫光(原上海訂書機器廠)有限公司等推出自主品牌的無線膠訂設備,OEM方式的合作也開始出現——由東京出版機械株式會社提供技術支持、加工設備和管理方式,憑借北人的影響力和在中國廣泛的銷售服務網絡,大量貼上“北人牌”商標的印后設備涌現到中國市場。
據統計,2002年~2007年,北人銷售了90余套印后裝訂聯動線,基本占據了國內40%的印后裝訂設備市場份額。從市場占有率來看,北人、上海紫光、精密達三足鼎立的市場格局基本形成。
發展趨勢 數字化工作流程是主流
如果采用相同的流程標準,國內印刷企業的國際產品加工能力無疑會大大增強,中國印企承接海外訂單也便不僅僅是少數幾家大企業的“奢望”了。
與早期單機串聯的聯動生產線不同,現在多數設備已經添加了智能化模塊,從而更加有效地減少了重復勞動。近年來,國內已經有3家企業加入了CIP4國際組織,引進了國際接口,或者說工作流程。但總體來說,國內多數印企對印刷流程標準的重要性仍缺乏認識。
北人集團印后服務部經理張四同告訴記者,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內印企實現了印前CTP,但相應的印刷流程、印后流程的相關接口標準卻沒有普及,未來幾年里,數字化工作流程的延續和發展將是印刷業的主要潮流。國外的先進企業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例如海德堡的M600型印刷機,就增加了讀版器模塊,可以將印刷制版中心處理的印版數據轉換為機器可識別的格式,通過軟體轉移到印刷機上,再經過讀版、掃描裝置,就可以直接印刷。
應用CIP4標準可以建立便利的工作流程。舉例來說,只要美國的出版社按照CIP4標準制定印刷任務,北京的新華印刷廠就可以通過網絡接受電子數據,然后通過CTP技術電腦制版直接上機印刷。因為印刷的技術要求已經數據化,具體到數字范圍或數值,所以減少了送書樣的流程。同時美國企業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書樣、印數、原輔材料的全程監控、實時監控,比如,只需通過電腦終端,就可以查詢印刷機臺實時數據,假設指定使用晨鳴紙業的紙張,就可以通過掃描預裝的紙張條碼來確定紙張規格,進行印刷后還可以隨時讀取書芯印數、彩封印刷情況等實時數據。
近年來,北大方正等企業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廣其CTP產品,力求在硬件上確保實現數字化流程,但個性化出版、數字出版流程等在國外市場比較流行的新型印刷出版模式在國內發展緩慢,專家認為,主要是由于管理體制不同,但國內對這方面的認識正在不斷提高。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上一篇:同惠公司產品占領國產測量儀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