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臺電磁隨鉆測量系統工程樣機現場試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德州鉆井所研制的電磁隨鉆測量系統工程樣機,日前在勝利油田盤40-斜833井現場試驗取得成功。試驗顯示,在地層電阻率為3歐姆·米地層中傳輸深度達1960米。在誤碼率可以接收的情況下,最大傳輸深度為2100米。這一試驗成果表明該儀器系統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國內空白。
電磁隨鉆測量系統主要由井下儀器總成、地面接收機、司鉆指示器等部分組成。該系統利用電磁波傳輸數據,有效克服了常規隨鉆測量系統在非液相欠平衡鉆井和氣體鉆井中無法進行傳輸的缺點,信號的可靠度高,是氣體鉆井和欠平衡鉆井中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術。
該系統為中國石化科技項目研究成果,其原理樣機于2007年2月初研制成功,在腰英臺油田DB18-2-G1井進行現場試驗,在地層電阻率為2~6歐姆·米的情況下,傳輸深度達到1600米。隨后,項目組針對原理樣機在發射機發射效率較低、發射天線強度不能適應現場應用的要求,以及地面接收機抗干擾能力較差的問題,進行了大量攻關和改進設計,于7月研制出了電磁隨鉆測量系統工程樣機。
8月27日,電磁隨鉆測量系統工程樣機在勝利油田盤40-斜833井進行了現場應用測試。試驗井實鉆井深3335米,地層電阻率均在3歐姆·米左右;采用聚合防塌鉆井液,密度在1.15~1.20克/立方厘米,鉆井液電阻率為1歐姆·米;表層套管下深300米,造斜點井深2800米。
試驗表明,電磁隨鉆測量系統工程樣機信號傳輸受套管影響較大,最大有效傳輸深度達1960米,在3335米井深鉆進過程中泵壓、懸重正常,可靠性和穩定性高。項目組還將對該系統在不同地質條件的鉆井中進行現場試驗,進一步完善其各方面性能,為即將進入商業化做最后的驗證。
儀器系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國內空白
電磁隨鉆測量系統主要由井下儀器總成、地面接收機、司鉆指示器等部分組成。該系統利用電磁波傳輸數據,有效克服了常規隨鉆測量系統在非液相欠平衡鉆井和氣體鉆井中無法進行傳輸的缺點,信號的可靠度高,是氣體鉆井和欠平衡鉆井中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術。
該系統為中國石化科技項目研究成果,其原理樣機于2007年2月初研制成功,在腰英臺油田DB18-2-G1井進行現場試驗,在地層電阻率為2~6歐姆·米的情況下,傳輸深度達到1600米。隨后,項目組針對原理樣機在發射機發射效率較低、發射天線強度不能適應現場應用的要求,以及地面接收機抗干擾能力較差的問題,進行了大量攻關和改進設計,于7月研制出了電磁隨鉆測量系統工程樣機。
8月27日,電磁隨鉆測量系統工程樣機在勝利油田盤40-斜833井進行了現場應用測試。試驗井實鉆井深3335米,地層電阻率均在3歐姆·米左右;采用聚合防塌鉆井液,密度在1.15~1.20克/立方厘米,鉆井液電阻率為1歐姆·米;表層套管下深300米,造斜點井深2800米。
試驗表明,電磁隨鉆測量系統工程樣機信號傳輸受套管影響較大,最大有效傳輸深度達1960米,在3335米井深鉆進過程中泵壓、懸重正常,可靠性和穩定性高。項目組還將對該系統在不同地質條件的鉆井中進行現場試驗,進一步完善其各方面性能,為即將進入商業化做最后的驗證。
儀器系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國內空白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